待惟功趕到文華殿時,殿中濟濟一堂,不僅是文官,右首還站了一票有都督府差事的公侯伯等勳臣武臣。
事情大條,萬曆的情緒似乎也不是很好,看了看最後到達的惟功,問道:“張惟功,你來的比朕還晚,何姍姍來遲?”
“臣有罪。”
惟功無可辯解,只得免冠謝罪。
此時按刀在金臺下的候拱辰上前奏道:“臣奏皇上,張惟功於承天門前就下馬,一路步行而來,是以遲到。”
萬曆微微動容,他沒想到惟功居然謙抑至此,當下點了點頭,道:“知道了,張惟功日後於此等場合,不可拘泥過於謹慎,可騎馬至午門前下馬即可。”
“臣遵旨。”
一場小小風波就此過去,由兵部張學顏親自口述塘報內容,凡聽到的無不憂形於色。
這一次北虜進犯的規模真是前所未有,距離上次這樣規模的寇邊還是隆慶四年的事了,根據情報,這一次主持寇邊的是俺答汗的長子黃臺吉,對此人明廷下的功夫不小,知道其志向遠大,不滿於父汗受制於明朝,更不滿父汗事事聽從漢女三娘子的意見,自受撫為順義王后意志消沉,滿足於與明朝互市帶來的便利和好處,再無雄心恢復大元。
應該說,黃臺吉確實是一個有雄心和能折騰的人,他連合朵顏部,泰寧部,還有插漢部,黑炭石部,只要是那些不肯老老實實與明朝展開貿易在草原上安生過日子的部族都被他聯合起來,每年都會給大明找無數次的麻煩,當然也是欠下了大明邊民累累血債,死在其手中的漢人和被他掠奪而去的丁口不計其數,不知道有多少青壯男子被迫在草原上替蒙古人牧羊放馬,又有多少漢人女子被他們欺凌侮辱。
朝廷久欲制之,但現在這種安守長城防線,不使虜騎隨意破口威脅京師的局面已經是得來不易,至於說深入草原,將仍有威脅的敵人徹底訊息……好吧,自從太宗和宣宗之後,大明就再也沒有這種實力和勇氣了。
或許武宗皇帝真的能在草原上追亡逐北,但文官集團將這個不安份的皇帝牢牢綁住了,不使他鬆動手腳,沒有真正的國家資源的配合,武宗雖然是皇帝,也只能小打小鬧,而且戰功都被文官給漂沒了。
待情況介紹完畢之後,萬曆便問道:“虜情如此緊急,諸卿可有什麼獻議?”
張居正是首輔,當之無愧的第一發言人,但今日他端坐椅中,臉上露出沉思之色,卻並沒有第一個說話,他不說話,張學顏身為本兵,只得上前奏道:“為今之計,惟有督促遼鎮總兵官李成梁固守,虜騎勢大,不可冒進野地浪戰。”
以往李成梁的戰法多是以輕騎深入敵陣,尋找敵人的首腦所在,進行斬首戰術,這對明軍人數不多,但精銳程度很高的現實來說是一種十分有效和犀利的戰法,但缺點就是張學顏說的輕敵冒進,野地浪戰,萬一事有不遂,很可能就有主帥折損,全軍覆滅的危險。
事實上李如松就是死在這種戰法之下,在直搗敵人部落時被人設伏,除了少數人逃走外全軍覆滅,李如松本人屍體都沒有被搶回來,後來只能替這個遼東大帥建了一個衣冠冢。
“臣附議張大人。”
“臣亦附議。”
“還需督促遼陽副將曹簠提調兵馬,隨時支援和策應廣寧。”
“如此提調分明,臣無意見。”
廷議結果很快就出來了,張居正始終無有明確意見,這和平時廷議他侃侃而談的形象完全不一致,至於將奉命調至遼鎮的張惟功也是隻聽不說,一老一小,令人大為意外。
“惟功,適才你為何不言不語?”
出了文華殿後,內閣諸人穿過一道宮門就能回到辦事地點,公侯都督們往午門去,部曹大佬和兵科給事中也往外朝,申時行和張四維已經走開老遠,張居正卻是落在後頭,待惟功出來,便是將惟功攔住。
“元輔豈不也是沒有說話?”
張居正微微一笑,答道:“老夫不說,是因為料定了李成梁絕不會固守!”
“何以見得呢?”
“成梁所部最精是其正兵營和家丁,皆為精騎,一騎雙馬甚至是三馬,平時養著無事,戰時就叫這些精騎坐守於圍城嗎?要是李成梁真是這樣的見識,遼鎮總兵早就換人了。是以老夫料定,李成梁一定會率精騎主動出擊,一旦有斬獲便會有捷報奏來,根本不必如此急迫。”
“元輔見識高妙,下官佩服之至。”
張居正不耐煩道:“好了,說說你的想法。”
“下官只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