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天不間斷修行。
人可以用種種方法使自己開朗快樂。和田一夫的方法是:只寫好事的日記和清晨的祈禱。他把“神想觀”引來的神靈當作光明。透過祈禱,看到燦爛光明,並將光明引入體內。
和田一夫也並非天生的樂觀主義者。青年時代因為家庭出身貧寒、理想受挫,曾經性格憂鬱,看到的全是陰暗面,總想徹底揭露別人的缺點。
自從母親將他引入“生長之家”之後,蒙受教誨,接受了全新的觀念,得知必須心地光明,思想開朗,否則就無好運。
從此,他的所想所思都以世界美好為前提,並深得中國古人所言“境由心造”的箇中三味:認為一旦每天每日都覺得世界那麼美好,一個美好的世界便會呈現在自己面前。
因為心中懷有的美好念頭,必將化為積極開朗的思想觀點,令消極悲觀的念頭蕩然無存。
這好比於冥冥黑暗中點燃一根蠟燭,令周圍豁然明亮,邪惡黑暗便無影無蹤了。
明白了這一真理後,和田一夫就努力使自己不再悲觀。即使在那場熱海大火毀掉了一切之後,他仍對前途抱著一片樂觀。他深信,正因為如此,他才擺脫了不安與失意的糾纏,進入長時期的好運里程。
在早年長期起早摸黑經營八佰伴小雜貨店的日子裡,他始終不曾悲觀,不曾放棄信心。每天一早起來,都覺得今天比昨天更好。
也許正是這種樂觀主義的好心境,帶來了他的日後輝煌的成就。
一個人只要自己不絕望躺倒,那就沒有任何外力能令他一蹶不振,灰心沮喪。但是他如果內心老是一片漆黑,他的性格就會陰沉憂鬱,命運也會黑暗一片。
命運並沒有獨厚於和田一夫。但他正因為認識到了這一點,每日只想好事,只寫好事——40年的日記堅持只寫好事,終於以樂觀主義精神,贏得了一片光明的前途。
現實生活中,每天都會有很多事情發生,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一樣是生活的五味,所以常人總會有喜有憂。
和田一夫卻要求自己透過“修行”,創造出一種恆定的心態:“不因小得而喜,不因小失而悲。”不拘泥於日常事務,只一動不動地凝視著光明世界。
即要始終保持這種心境:不管發生什麼情況,也要堅信只會出現好事。
這不是自欺欺人,也不是盲目樂觀,它是要求透過主觀的努力,形成堅強的意志和開朗樂觀的性格,做到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
這種鋼鐵般的意志,是透過生活中許多瑣碎的小事磨練而成的,所以稱之為“修行”。
比如與別人說話時,和田一夫時時刻刻注意自己所講的能否打動對方。
決定去海外開店,他同樣這樣考慮:怎樣才能使所在國的顧客高興?
去巡視海外店鋪時,他亦要求自己:用什麼明快語言才能使職工感到高興?
當然,和田一夫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遇到別人出言不遜傷害了他,他也會生氣,在心裡罵:“多討厭的傢伙。”但即便如此,到清晨祈禱時,他也會令自己反省陰暗心理,饒恕別人,重新變得寬宏大量。
為了形成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和田一夫還從理論上探討了創造樂觀態度、開朗性格所需注意的問題。
首先要使思想上變得樂觀開朗,這是最重要的。和田一夫要求自己心裡總想好事,形成習慣,性格就會開朗起來。
其次是語言。和田一夫訓練自己絕對只許用好詞句。
第三是表情,予人以和顏悅色。
和田一夫進一步表述他的理論說:
“心裡所想,口中所說,臉上表情,這三者全都開朗的話,遇到的就盡是好事。
“這是極其簡單的原理。陰暗事物的波長因與開朗的思想、開朗的語言、開朗的表情不一致,所以不利事情和壞事便不會近身。”
如此的“修行”,雖然是不斷要求與修正自己的言行後因為“修行”的內容是使自己內心充滿光明和快樂,所以和田一夫總覺得充滿了無法形容的喜悅和幸福!
這種往來於快樂與幸福之間的“修行”,委實其樂無窮,自由自在!和田一夫覺得,它離谷口雅春先生說的“自由之心”的模式、無拘無束的境界已經很接近了!
對世間萬事萬物心懷感激,著意於塑造自己的樂觀主義精神,注重自身修養的“仁商”和田一夫,經過日積月累的“修煉”,思想已升騰到了更高的境界。
他登高望遠,歷覽世界商業潮流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