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公元前260年10月,秦“武安君分軍為三,王蛇攻趙武安、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上黨之地。”公元前259年正月,“王陵攻邯鄲,”此戰,最後以“毛遂自薦”和“竊符救趙”兩個故事結束。

公元前256年,秦“伐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伐趙,取二十餘縣,斬首虜九萬。赫王恐,倍秦,與諸侯約從,將於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無得通陽城。秦王使將軍撂攻西周,赫王人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赫王於周。是歲,赫王崩。”周王室滅亡,新的紀年開始了,但屬於秦。 。 想看書來

第十二章 戰爭的一點思考

其實,對於從戰國初期的七雄爭霸到最後只有秦國一枝獨秀,很多人評論過,對於此我不願多說啥話,因為從戰國初期的秦國由於地處西北邊陲,與之交往的基本全部是西戎,而且可以說從崤之戰的失敗開始,秦國對中原各諸侯的戰爭在戰國之前都沒有取得任何戰果,然而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商鞅變法後秦國對中原的戰爭卻是勝多負少。老秦人還是那一群老秦人,在變法前中原各國都瞧不起的老秦人,商鞅給他們輸入了什麼?這才是我要說的關鍵。

公孫鞅是衛國人,最開始發跡的地方更是當時最為強大的魏國,但是他在魏國卻不得志,做的不過是一個幕僚。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進入秦國就變成中原各諸侯王國的噩夢。我們可以把他的成功歸結於秦孝公的惡逅求變,或者是公孫鞅的獨到眼光。這些都沒錯,但我要說的是社會階級實力對比的變遷潮流。“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真正主人”,我很相信這句話。從秦國的崛起來看,源頭來自公孫鞅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的推薦後,公孫鞅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並且這些社會變革得到秦孝公的繼承人的不斷堅持和推廣。當然,這還是我所說的表象,更深層次的是社會階級勢力的變遷。

本來了解先秦歷史最詳實的資料應該屬於《左傳》等當朝人的著書立說資料,也包括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但是這些書籍給我們一個很大的視覺錯誤,那就是這些書籍基本都是一個人的著作,一個人的著作我認為最大的缺憾就是把自己的觀點貫徹到整本書中,所選擇的資料也這樣,按照自己的觀點任意刪減歷史的真實性。雖然像《戰國策》、《呂氏春秋》等書籍是門客所著,尤其是《呂氏春秋》更是囊括了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但是它們不是史書,所有的資料都是為一個論點而集中,斷章取義。所以,對於戰國曆史,我還是喜歡參閱司馬光主修的《資治通鑑》。雖然司馬光生活在儒家思想深得賞識的宋朝,但是《資治通鑑》是由諸子百家的優秀人才們共同編寫的,也是諸子百家都能承認歷史真實性的妥協結果,其中也許就是寥寥數筆,也能反映秦國走向政治中心的真實面貌。那麼,對於公孫鞅進入秦國之政中央之前,《資治通鑑》就是這樣描述的:“衛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監以求見孝公,說以富國強兵之術。公大悅,與議國事。”變法開始在遭到甘龍、杜摯等是西貴族們阻撓後,公孫鞅採取徙木立信的辦法首先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因為司馬光還大發評論:“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

我們再來看當時的社會基礎:奴隸主貴族(舊勢力)、土地擁有者地主(新勢力)作為統治階級的主要剝削兩種受壓迫階級(奴隸和自由民)。可是,自由民不但可以租用張家或李家的土地(根據地租的高低選擇東家),而且還能看到出人頭地的希望,比如參軍立功後封爵,也就是說能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而然奴隸們的所有勞動被奴隸主貴族們剝削完不說,就是並丟老命掙回來的軍功也得不到,因為這些軍功屬於奴隸主貴族。公孫鞅(我們還是稱他本人的姓,這是對其本人的尊敬)變法不但打破了爵位的世襲罔替,還打破了土地只有奴隸主貴族們擁有的局面,透過土地國有化,國家也有一定的財政獨立權,發動戰爭也不僅僅依靠世襲貴族們出力出人出錢出裝備,軍隊的武裝有了改善,這才是戰鬥力提升的關鍵。戰國初期經過多年戰爭個,秦國人口劇減,土地的國有化吸引了大量其他國家失業自由民的湧入,為戰爭獲得了新生力量。古代戰爭是沒有絕對的勝利者,“殺敵一萬,自傷八千”是古代戰爭的基本規律。秦國之所以敢在公孫鞅變法之後一百年時間基本年年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