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就是這樣一個女人,這樣一個女當國者。她有過人的機敏才智,卻沒有深厚的學養和遠大的識見;她有強烈的權力之慾,卻沒有宏偉的抱負和做大事業的氣魄;她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卻沒有為國為民謀福的公心。
說實在話,人類歷史上這樣的統治者,又何止一個慈禧太后!他們真正是辜負了天時地利人和給他們匯聚成的舉國無雙的機遇!倘若是平平淡淡庸庸碌碌倒也罷了,更為可恨的是,他們以自己的愚蠢、自私、狂妄、強暴,藉助於這種無人可及的地位和權力,去禍國殃民,給人世間帶來痛苦和災難,讓歷史為此蒙上羞恨恥辱,長使後人浩嘆!
就慈禧內心來說,她希望所有的洋人都不招她惹她,她也不會去招惹洋人,彼此相安無事,她安安心心地做她大清帝國獨一無二的太后,頤指氣使,生殺予奪。到了皇帝成年後,把權力交給他。他辦事辦得合自己的心意,則讓他辦下去,若辦得不合自己的心意,讓他改辦重辦,乃至於廢掉他,重立一個,到時都是可以做得到的事。可是,就是這些可惱可恨可鄙可殺的洋人,無休無止地尋是生非,跟她過意不去。
第七章 和耶戰耶(7)
這二十年來,大大小小的教案數也數不清,還有俄國的東北邊界糾紛,伊犁城的歸還,日本強佔藩屬國琉球、干涉藩屬國朝鮮,還不時有這個國家要開放一個港口,那個國家要借一塊地等等。現在,又拱出一個越南事情來。
法國人咬定說他只是要開通一條進入中國的貿易線而已,別無他求。慈禧真的不明白這些紅毛藍眼的洋人是怎麼想的。口口聲聲說的是經商做買賣,但買賣是雙方的事,是一個願賣一個願買的平等商量的事呀!你願賣,我不願買,或者說你願買,我不願賣,就不做好了,你憑什麼要用強力逼迫人家呢?要說洋人蠢嘛,他的那些船炮又確實造得好;要說洋人不蠢嘛,怎麼連這樣簡單的道理都不懂?
夷狄真的是夷狄。一想到這裡,慈禧就連連搖頭。
對於遠在雲南、廣西之外的越南國,慈禧先前所知甚少。後來那裡鬧事了,雲貴總督、兩廣總督向朝廷報告,她才知道有這麼一個君主昏庸、官吏貪惡、百姓無知無識的小國家,才知道這個國家每年給朝廷送點貢品,而朝廷的回贈要比它的進貢大過十幾二十倍。它名義上承認是大清的藩國,實際上它的朝廷更替、君位承繼、官員任免、稅金收入等等一切大事,朝廷都不能過問,反而還要承擔保護它免受外國侵略的責任。
慈禧弄不清楚,當年老祖宗為什麼要把這個包袱背在自己的身上,這對咱們大清國到底有什麼好處?若不是礙著丟了祖宗臉面這一點,慈禧真的不想去管這檔子事。把軍隊全部撤回來,讓他們越南去和法國人周旋好了,自家的事已夠麻煩,哪還有那份閒心思去管人家的事哩!
因此,究其實,恭王軍機處的全班撤換,並非是因為丟了越南的北寧、太原兩個城市的緣故,而是慈禧要藉此機會除掉久已不滿的奕訢,換上覬覦此位甚久的奕�罷了。
要說,慈禧這樣的大換班,也自有她的道理所在。奕訢當國二十餘年,歷事多了,腰桿也硬了,上下黨羽也肯定安插不少了。他近年來常常自作主張,明顯地有架空慈禧的趨勢。過幾年皇帝親政,他就會完全把皇帝架空。慈禧讀過張之萬為她編的《 治平寶鑑 》,知道歷史上大凡出現皇帝被架空的時候,便是國家禍亂的時候。這是因為:如果皇帝弱,則會被權臣廢掉,皇帝強,則會從權臣手中奪回失去的權力,不管哪種情形,都會引起政局的動盪不安,甚至發生戰亂。軍機的權操在奕�的手裡,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奕�聽話,不會揹她自作主張,奕�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也決不會有二心,一定會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地輔佐,今後也決不會有權力爭鬥的事情出現。
慈禧自認為考慮周到計謀深遠,斷然採取了這個少見的大舉措,儘管朝野內外有不少的議論,她一概置之不顧。她寄希望於新的軍機處,要他們先把上臺來的第一件大事辦好。這第一件大事便是越南境內的中法衝突。這件事辦好了,不僅為他們自己建立威信,奠定日後的治國基礎,也為她的臉上爭來光榮。
新軍機處上臺後的第一個舉措,便是將辦事不力的兩廣總督張樹聲革職,擢升山西巡撫張之洞為新的兩廣總督。張之洞這幾年在山西實心辦事,成效突出,這是慈禧所知道並賞識的,張之洞究心兵事對外強硬,這點,慈禧更是從光緒六年的伊犁事件中就知道了。雖然同意軍機處的任命,但張之洞畢竟是個一天兵都沒帶的翰林出身的文官,他能勝任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