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場上的主帥重擔。
張之洞凝神聽著這來自前方的實實在在的訊息,心裡琢磨著,潘鼎新任不了主帥,誰又來做頭領呢?
桑治平、王之春興奮地告訴張之洞,他們這次在宣光山林裡遇到了一個奇人唐景崧。
唐景崧這個人,張之洞數月前已風聞其名。他原本是吏部的主事。越南出事後,他主動請纓入越,要為朝廷招撫黑旗軍。唐景崧的這個行動,對於京師官場而言乃是一個驚人之舉。隨著太平軍、捻軍之亂的次第平息,十餘年來,京師又恢復過去的文恬武嬉歌舞昇平的時代。京中各部曹的官員習慣於按部就班,因循守舊,巴望的是公務少,拿錢多,遷升快。漕運早已恢復,海運也已暢通,南方的稻米瓜果絲綢茶葉源源不斷地運進京城。人在北京,可以坐享各地的美味。大部分京官不願外放,倘若硬要外放,最好是兩司巡撫,若放的是道府一級,則非江浙蘇杭不可,若分到雲南、陝甘,即便是連升兩三級,也都視為畏途,千方百計找門子拉關係,以求改調或乾脆免去。大家都如此習以為常的時候,突然冒出了一個唐景崧,居然要離開京師安樂窩,到萬里絕域去招撫嘯聚山林的劉永福。不要說越南乃蠻荒小國,眼下又正處在兵兇戰危之時,單說招撫劉永福便風險極大,倘若事機不成,豈不貽笑天下?京師中那些老成穩重、聰明圓熟的大小官僚對唐景崧此舉大不以為然。但也有人深為讚賞,認為這才是英雄豪傑的作為,正所謂“萬里覓封侯”。不歷艱險,不行萬里,如何成得了大功業?李鴻章、曾國荃等人讚賞,張之洞也讚賞。他笑著對桑、王說:“唐景崧是今天的張騫、班超!”
桑治平告訴張之洞,唐景崧為劉永福籌劃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乘越南內憂外患之際,揭竿起義,取代陵福而做越南王。下策為據守宣光一帶,坐待法人得勢而被驅逐。中策是與潘、王、楊等人合作打敗法人而保持在越南的地位。
張之洞說:“劉永福接受了哪一策?”
王之春說:“中策。”
張之洞點點頭後又問:“你們見到了劉永福嗎?”
“見到了,並與他相處了三四天。”王之春說。
關於劉永福,張之洞只知道他早年參加過天地會,與朝廷對抗過,失敗後率部逃到越南,因為打贏過法國人,早兩年被越南封為三宣副提督,其他方面所知甚少。
第八章 諒山大捷(10)
“劉永福這個人怎麼樣,可用不可用?”
桑治平說:“這個人雖識不了幾個字,但頭腦明白,一直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他手下的黑旗軍也還可以打仗。在他所接受的唐景崧的中策基礎上,我們勸他打敗法國人,借立功之機回國,結束異國他鄉的流浪歲月。他同意了,但提出三個要求。”
張之洞忙問:“他有些什麼要求?”
桑治平說:“第一,他希望回國後,能給一個相應的官職,他的部屬能至少保留一半人。”
張之洞說:“立功受賞這是正理。保留一半舊部,也可商量。此事將來由我奏請朝廷。”
“劉永福認為潘、王、楊部均不可指望,故他希望能讓唐景崧回廣西招募一支兩千人的子弟兵,由朝廷發餉。”
“這個也好辦!”張之洞爽快地答應了。
“第三,劉永福希望能由馮子材來指揮在越南的中國軍隊,請總督敦勸馮子材出山入越。”
張之洞頗為吃驚地說:“劉永福信得過馮子材!”
王之春說:“劉永福講,若由潘鼎新做主帥,必不能服眾,若馮子材出山,打敗法國人或有希望!”
聽了桑治平、王之春的稟報,對越南的戰事,張之洞的心裡踏實多了。
為鄭重其事,張之洞專門從虎門、黃埔前線請回彭玉麟、婁雲慶、吳宏洛,又召集包括粵軍提督、總兵在內的廣東省的高階文武官員,一起商討越南戰場上的局勢及應對策略,會議開了整整三天。會後,張之洞又和桑治平私下計議了兩個晚上,最後對越南局勢形成一個較為完備的認識。張之洞和桑治平都認為,軍事實力上,中國跟法國比,若比水上之仗,是絕對不如,若比陸地之仗,除武器不如外,其他方面多有勝過之處:如兵力上可以超過法國,對地理的適應上要強過法國,供應給需上也比法國有優勢。在越南北圻要打贏法國不是不可能的。擴充軍隊很有必要。張之洞決定召唐景崧回國,由他在廣西招募四營一千五百子弟兵,併發給他兩萬銀子的軍餉。但目前在越南缺的是一個能得眾望的軍事統帥,故請馮子材出山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