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那些大戶都沒有好下場,為今之計,我們只有跟著人流逃出去,而且要快,等天一亮,這些亂民就會被組織起來,那樣我們想走都走不了,只能任人宰割。”
在經過匯總訊息後,穆子期發現其他族人訊息滯後,他們在事發後就跑到大房這邊,接著一直小心翼翼地躲著,基本上什麼都不知道,於是,不管別人會不會有意見,他開始發號施令。
有穆多糧點頭,其他人想到穆子期讀書最多,又是穆懷恩的兒子,對這些事情肯定比他們知道得多,加上穆家族人大都是老實種田的本分人,因此大家竟然覺得有了主心骨,議論幾句後很快就同意了。
最主要的是他們看到了穆子期和陳香身上的血跡,以及眼神。
他們走的是北門,天快亮的時候,穆子期牽著自己的驢車順利從混亂中離開這座還處於混亂的縣城,如釋重負。
第11章 人在路上
出了城門,大家面面相覷,皆鬆了一口氣。畢竟穆子期之前講的事太嚇人,大家一路走得提心吊膽,生怕有人認出他們直接砍殺,現在總算是暫時安全了。
“大郎,咱們要往哪裡走?”穆多糧走過來問他,才幾天的功夫,他臉上的皺紋似乎又深了一層。
“我家打算往南走。”穆子期看了一眼老葉氏,見她沒有反對就繼續說道:“先到普平縣找一下我外祖他們。”
聽說是去找葉家,大家都沒有意見。
這時候的人逃荒首選的就是去自己的親戚家或者有熟人的地方,即便沒有熟人,知道有同鄉在也行,因此只要有人逃荒到某地安家落戶,當再一次發生災荒時,同鄉的人會不自覺地沿著前輩的路走。
當然,更多的人是在外舉目無親,走的時候全憑傳言或者跟隨大流,看到某地適合生存,或者走不動就停留下來,等有機會再看是否回鄉。
葉家是普平縣的商戶,在穆家人眼中是見識過世面的人,而且葉家還有錢,現在聽說要到那裡,大家總算是有些安慰。
說實在的,大家即將背井離鄉,心裡很是忐忑,連穆子期也有同樣的想法,他對外面的世界並不怎麼了解,但只要一想到自己以往看過的資料就明白,逃荒路上是多麼危險了。
可是不走又不行,如今蝗災剛過,秋收根本就是沒有,長達半年的災荒已經使得村民的存糧吃得差不多了,比如穆家,要不是如此,他們之前肯定不會輕易答應從鄉下跑到縣城裡,畢竟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狗窩,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寄人籬下。
既然已經有了方向,穆家人就沒再糾結,直接朝普平縣的方向走去。和他們同樣逃出來的人也在低聲商量著什麼,到了這時,人流基本上就開始分流,但和他們一樣朝南走的人很多,大家默默地趕路,並不多言,就算要說話,也是壓低聲音。
這麼多人形成一道彎彎曲曲的人流,認識或同村的人都聚在一起,大家相互警惕。
此時天已經矇矇亮,穆子期大概掃視一圈,發現大多數人都是用扁擔挑著兩隻籮筐,裡面放的是自己的鋪蓋或僅剩的糧食,如果家中有幼兒,還會放幼兒進去,大家的表情茫然又充滿了不安,這是對未來的恐懼。加上人群中時不時響起的嬰兒哭聲,平白添上幾分淒涼。
“大郎,你大外公那邊……”老葉氏跟在他身邊,此時她身上的綢緞已經換成了一般村民穿的粗布衣裳,手中的楠木柺杖早已不知去向。
她的另一隻手牽著穆子清。
“我們這裡有蝗災,鄰縣肯定也逃不掉,我相信大外公他們是知道的,只是心存個指望罷了。”穆子期扶著老葉氏,“糧食可能不夠吃。”
他們穆家在寧安縣一共有五房人,大房穆多糧養住了兩個兒子,孫子輩有兩男兩女,加上大奶奶等女眷,共有十人;二房就是他們家,包括陳香和瑞珠,有六人;三房三爺爺穆多金,活到成年的兒子只有一個,孫子輩有兩男一女,共有七人;四房的四爺爺穆多銀早逝,前幾年兒子兒媳都先後染病去世,如今四房就剩下四奶奶王氏和一個小孫子;至於五房,五奶奶不在了,五爺爺穆多銅有三個兒子,娶上媳婦後開花結果,家裡的孫子輩有一男四女,共有十二人。
穆子期剛才又清點了一遍人數,整個穆氏族人有三十七人,其中自家的青壯,包括五十多歲的大爺爺他們這一輩,一共也才十一人,相比之下,和他同輩的孩子實在是不少。幸運的是,族裡最小的孩子已經有三歲了,如果是嬰兒的話還不知道該怎麼養,風險太大。
最要緊的是,除了他事先儲存的八百多斤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