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謀。我一計去吳高,則楊文無足慮矣。用兵之道,伐謀為上。此計得行,則坐制一方,無復東顧之憂矣。
朱棣去掉吳高,用的是離間計。他寫了兩封信分別派人給二人送去。但他故意將二人的信交換了一下。給楊文的信,送給吳高,信中對楊文肆意毀辱。而給吳高的信,卻送給楊文,信中對吳高極力讚美。二人接到信後,都把信上交給了朝廷。朝廷不辯真偽,不知是計,對吳高產生了懷疑。結果,吳高的爵被削,還被遣往廣西。只剩下楊文一將獨守遼東。朱棣這一計,不僅拆除了楊文的犄角之助,而且弄得遼東軍中人人互相懷疑。進退無據,不敢放心大膽地出戰 。遼東的問題解決之後,下一個目標便是大同了。
這時,諜報李景隆在德州招兵買馬,調集各處軍馬,以期明年大舉。面對這種形勢,燕軍如何動作,燕王與諸將頗進行了一番討論。有的將領認為,李景隆即將來,燕軍應當有所準備,不當離開北平。朱棣則認為,李景隆即使要大舉,也要等到明年春暖。燕軍進攻大同,大同告急,便會向李景隆求援,李景隆如果出援的話,他的不耐嚴寒的南方士卒千里赴援,也必然疲憊而不堪戰鬥。十二月十九日乙卯燕軍便向大同進發。
第38節:百折不撓(22)
十二月二十四日燕軍至廣昌(今河北淶源),守將湯勝等舉城投降。第二年(建文二年)正月初一,燕軍來到蔚州城下。城堅守不下。守城指揮李誠,號稱沖天李從水溝出城見燕王,相約獻城自效。李誠回城後,陰謀敗露,被收下獄。城外軍士遲遲不見動靜未免攻城心切。朱棣也怕久滯堅城之下,兵鈍威挫。燕軍發現城外有舊築敵臺起樓,樓上厚架有飛橋跨接城上,而現在橋毀臺存。燕軍決定以這座舊敵臺為隱蔽,向城上進攻。朱棣下令各軍用布囊塞滿雪土,從臺上推下,待堆得與城同高時,便乘之入城。土袋壘得差不多的時候,燕軍用霹靂車飛石轟擊城牆,城牆震裂。這時城中守將王忠、李遠等決定舉城投降。蔚州之下,實際兩軍並未接刃。
二月初二,朱棣升投降的尉州衛指揮同知王忠、張遠、李遠為北平都指揮司都指揮僉事,令他們仍領本部精銳與燕軍同攻大同。但朱棣並非對降將完全信任,升官重用是必要的,但也必須有以制馭。朱棣命人將這些人的家屬送至北平。名為優待,實際是拿他們做了人質。這種心照不宣而又無可奈何的做法,在封建的主僕之間是並不奇怪的。主子使用奴僕,是對他的信任,但奴僕要小心,如不馴服,主子是隨時可以刑戮加之的。奴僕則甘願為主子效忠。不信,請用家屬作為抵押!
朱棣麾師西進,直指大同。大同是代王朱桂的封地。諸王被削,同病相連。朱棣的上書、檄文動輒說朝廷戕殘骨肉,未嘗不是說給諸位親王聽。此前朱棣奪大寧,把寧王拉入軍中,與之結成聯盟。這次他西進大同,除了為解除後顧之憂外,當然也希望得到代王的響應。朱桂聞說燕王西來,便欲起兵響應。但他早已受到當地守軍都督陳質的控制,無法行動。燕軍攻大同不克,而李景隆的援軍又已西出紫荊關,向大同進發。前有堅城,外有援兵,燕軍不得不從居庸關撤還北平。西進的計劃失敗了。隨著燕軍的撤退,陳質旋即率師奪回了蔚州和廣昌。李景隆軍勢甚盛,朱棣誡諭諸將堅守勿與戰。而李景隆鑑於天氣寒冷,此次出師的目的在於明春的大舉,也便撤還德州。
一場大戰在所不免。朱棣也在為之做準備。除了上述與官軍之間的舌爭筆戰外,朱棣還努力加強自己的實力。他進一步與蒙古首領勾結,希望藉助韃軍戰勝官軍 。同時,仍然利用他長久鎮守地方的影響,繼續策反北平周圍朝廷的文臣武將,使他們參加自己的營壘。前面蔚州的指揮王忠、李遠便是這樣的將領。這時,保定的知府雒僉也叛降了燕軍。燕藩的初勝,也使他成為那些不滿朝廷的人的投奔之地。一些武臣在朝中犯法或者因涉嫌私通燕藩失掉了職務,都紛紛投入燕軍。
興兵征戰,致天下不寧,而無數將士拋頭灑血,軍民難免有怨懟之情。還有一層,朱棣起兵,實早有預謀,此番大戰實發端於朱棣欲篡奪皇位。朱棣的宣傳把宣戰之責推給朝廷,但天下耳目可欺、而天地鬼神之心不可欺,朱棣對此不能無所畏懼。為了收攬人心,也為了超度十餘萬將士的靈魂,緩天地鬼神之怒,二月三十日(乙丑),朱棣派第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祭陣亡將士,撫卹其家屬。朱棣說:〃天下將士,從皇考南征北伐,宣力效勞,以定天下。邇者奸臣驅其戰鬥,敗死於鋒鏑之下,不可勝計,深可哀憫。〃他命收拾將士的骸骨,給予安葬,以免暴露山野。指揮耿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