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3部分

五十人,軍銜為校尉;隊長統領五十人,軍銜副尉。

再往下便是統領十人的什長,軍銜為上士、中士等。

到了這個層級,就已經不能算軍官了,只能算士官。

當然,為了防止戰時某些功勞較大的人升遷太快,楊渥特意規定每個職務都要求必須有相應的服役時間。

這就是說,即便你功勞足夠了,但若是你的資歷還不夠,那麼除非有楊渥下特旨,否則你也只能慢慢熬資歷才能夠升遷。

這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那些有才能的人的晉升之途,但在如今淮南已經逐漸穩定下來的年代,一切都必須逐漸走上正軌,再想像過去那樣迅速升遷職務顯然是不可取的。

此外,楊渥也不是沒有留下一些操作的空間,若是他真的發現了值得大力培養的年輕苗子,也可以透過下特旨的方式進行快速提拔。

所以當楊渥將他制定的這套軍銜制度公佈之後,在武將之中引起了極大的爭論,尤其是這套晉升制度,更是讓許多人覺得不公。

持這種反對態度的,多數還是那些低層武將,他們或許心中有著雄心壯志,想要在未來一顯身手,然後一飛沖天,但如今的這套制度一出來,就使得他們中大部分人的夢想成為泡影。

不過在有許多人反對這套晉升制度的同時,卻有更多的人極力支援這套制度。

畢竟有了這套制度,將領的升遷就不再是雜亂無章的隨意進行了。

支援這種制度的,多數都是已經身居高位的人,他們很多都是楊行密時代的老將領,一個個資歷深厚,並不擔心這個晉升制度的制約,反而可以用這個制度來防止其他人迅速取代自己。

便是李承鼎等年輕將領同樣不反對這個制度,畢竟他們的職務目前已經足夠高了,再往上升就不是他們這個年紀所能承受的,至少也要再熬一熬資歷才行。

在這種反對與支援並存的情況下,最終還是透過了這套晉升制度。

除此之外,楊渥還下令以後武將不再論品級,只論軍銜,只有文官才論品級。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將文武徹底分割開,使他們互不干擾。

規則制定之後,接下來自然便是授予軍銜的時候。

最高層級的大將軍被暫時空缺了,次一等的軍銜中,自然是以李神福的驃騎將軍為首,接著便是老將張訓的車騎將軍,李承嗣的衛將軍,周本的前將軍,朱瑾的左將軍,王茂章的右將軍,剩下一個後將軍暫時沒有授予。

至於其他的都督們,包括史儼、侯瓚這兩個功勞較大的騎兵將領,相對來說資歷功績有些不足,所以暫時都被授予鎮北將軍、徵北將軍等稱號。

倒是都指揮使這個層級的將領,因為人數較多的緣故,需要的雜號將軍稱號卻是著實為難了兵部的相關人員,讓他們絞盡腦汁才想出了足夠的稱號,不至於出現重複的。

而指揮使這個層級的將領,反而因為統一為中郎將的軍銜,反而非常省事。

至於更低一個層級的都頭的軍銜,更是不用費心。

不過在授予軍銜後,楊渥卻是又最加了一個命令,那就是自此之後,只有中郎將及以上的軍銜獲得者,才有資格被稱為將軍,至於這以下的副尉等軍銜獲得者,都不能稱將軍,只能稱其職務或者軍銜。

這一點的目的是為了使將軍的身份變得更加顯赫,不至於像以前那樣,隨便一個營指揮都敢自稱本將。

總的來說,軍銜制的實行,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進一步規範軍隊,改變以前藩鎮軍隊時遺留下的種種不良習慣。

授予軍銜之後,接下來便是最重要的部分:分封爵位!

按理來說,如今天下未定,楊渥也僅僅是稱王,還沒有直接稱帝,要分封爵位還有些過早,但楊渥等得起,許多人卻等不起。

像李神福、張訓這種老將,如今已經五十多歲了,在這個時代已經是標準的老將,他們是很難保證活到將來楊渥一統天下,登基稱帝的時候,所以對於這些人,也只能現在就給他們冊封爵位。

相對於軍職不能直接傳承給後人,爵位卻能直接傳承下去,所以李神福等老將如今反而更加希望獲得爵位,以傳於後人。

楊渥自然明白他們的想法,所以對於這些上了年紀的老將們一般都不會吝嗇於爵位。

不過對於那些年紀相對還年輕,將來還有大量立功機會的將領,楊渥自然不會給太高的爵位,不然將來就會出現賞無可賞的情況,到時候屠戮功臣的事情往往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