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到東江島,並下令鐵山附近的東江軍二線部隊緊急動員。
……
天啟七年正月底。受到毛文龍急報的明廷急問遼東巡撫計將安出?袁崇煥告訴朝廷:完全不必著慌,只要派出一個使者,持他袁崇煥手書一封,就能勒令皇太極退兵!
不幸。雖然袁崇煥勒令了,但皇太極卻不識抬舉地拒絕退兵。正月中旬後金攻破義州後,八萬大軍滾滾而入朝鮮,阿敏和莽古爾泰、濟爾哈朗等人隨即兵分兩路,其中五萬軍隊指向東江軍地重要物資倉庫——鐵山,並在二月將其攻陷。東江可憐的一點儲備也淪陷敵手。
鐵山的物資丟失後,東江本部幾乎陷入機動不能的境地,陳繼盛急忙指揮右協下山,對後金軍的補給線發起了一次次絕望的自殺攻擊,試圖為本部牽制走一些壓力。目前左協還在混亂的整頓期,一時半刻也沒有什麼攻擊能力,毛文龍急忙命令張攀把左協存糧運輸往本部地同時,又一次向朝廷求救。希望遼西明軍能出動為東江軍贏得喘息的時機。
明廷遂再次緊急命令袁崇煥出兵進攻遼中平原,袁崇煥上書抗辯說:“毛帥每冬冰交。則避之海島,天下所知也。鐵山所留者,老弱及麗人耳!”總之,袁崇煥認為:朝鮮戰局一點兒也不危機,毛文龍還有很大餘力沒有使用出來,所以根本不出兵。
天啟七年二月底,京師內閣向天啟讀了遼東巡撫的最新奏疏,袁崇煥說後金攻打朝鮮的計劃他“早已知之”,上次之所以他說後金地目標是遼西而不是朝鮮也不是他袁崇煥失察,而是因為他要趁機修築城堡,袁崇煥還提出了一個宏偉的築城的計劃,那就是一步一步修碉堡,“而錦義、而廣寧、而遼瀋,步步打實做去”,只要能一路修到皇太極鼻子底下而不被打斷,那就“前後四年,便可制勝。”
“胡扯!”天啟從御座上騰地一下子站了起來,手臂都氣得直打哆嗦:“救兵如救火,朕說的是救兵,不是修城!是眼下的問題,不是四年後的事情。”
“聖上息怒。”顧秉謙等一起叩謝道,然後又支支吾吾地說道:“聖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還是讓遼東巡撫便宜行事吧。”
“不,朕雖然不知兵,不過遼東巡撫這麼做肯定是不對地。”天啟已經從激怒中恢復過來了,他深吸了一口氣朗聲道:“口諭遼東巡撫:‘朝鮮不支,折而入奴,奴勢益張,亦非吾利。’……再傳旨給遼東巡撫;‘且令以關寧之師直搗虎穴’,以解毛帥之困。”
“遵旨。”
……
天啟六年三月初,遼東巡撫袁崇煥第三次抗旨,上奏疏說他並非不知道十萬後金大軍攻擊朝鮮,這回袁崇煥也承認這兵力恐怕毛文龍確實抵擋不了,但袁崇煥爭辯說他猜測、聽說、估計後金軍其實只有二十萬大軍,因為皇太極既然敢自己在遼陽待著,那肯定就是指揮十萬大軍在以逸待勞。
既然皇太極留下了一支比關寧軍也毫不遜色的大軍,而他袁崇煥又洞悉敵人的奸計,所以袁崇煥認為萬萬不可進攻遼中。
“……聞奴兵十萬掠鮮,十萬居守。何所見而妄揣夷穴之虛乎?我縱傾伍搗之。無論懸軍不能深入,縱深入奚損於逸待之夷?……”
金鑾殿上,天啟聽得直搖頭,口中喃喃念道:‘這是不對的,朕雖然沒有打過仗,但這肯定是不對的。”
不等顧秉謙唸完,天啟就不耐煩地說道:“挑重要的說,遼東巡撫到底打算如何?”
“回聖上,遼東巡撫說他正在修築大淩河、小淩河和杏山三座城堡。”顧秉謙現在已經一句好話都不敢替袁崇煥說了。滿口都是“遼東巡撫說如何、遼東巡撫道如何”,反正沒有顧首輔的責任。顧秉謙把袁崇煥的奏疏翻了翻,小聲給皇帝念道:“遼東巡撫說:‘倘城不完而敵至,勢必撤還,是棄垂成功也!’,遼東巡撫認為不應該去招惹建奴,免得被打。”
“不去招惹建奴。建奴就不來打了麼?”天啟搖了搖頭,臉上都是疲倦之色:“朕不想再和遼東巡撫爭辯了,事不過三,他不能在抗旨。
再下一道旨意吧,讓他立刻出兵。
“遵旨。”
……
天啟七年三月中旬,在朝廷三令五申下,袁崇煥派出了五百水手去支援毛文龍,然後命令趙率教帶領九千軍隊出大淩河,向百里外地三岔河出兵。準備搭浮橋渡河。
三月底,東江軍在後金軍主力深入朝鮮腹地後,開始向後金軍側後發動反攻,明軍和後金軍在鐵山一帶展開激烈交戰,關寧軍還沒有搭好浮橋。
四月初,東江軍收復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