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連隊上轉轉。
今天他又來到靶場巡視新兵的實彈射擊,向帶隊的連長問了問情況。連長報告說,大多數的射擊成績都不太行,但有個年輕人的槍法相當棒。於是,王耀武的注意力落到了這個不起眼的二等兵身上。
他發現這傢伙的臥姿不是那麼標準,據槍的動作也不太規範,瞄準的時候更是顯得隨隨便便,但擊發卻又快又穩。別人剛只打了2發,他5發就都已經放出去了。再看看報靶員的旗語:5個10環!
王耀武衝連長努努嘴:“去,讓他再打兩次。”連長一溜煙地跑了過去。
又是10發打完了,還是那樣輕快、自如。再瞅瞅報靶員那邊:1組49環,1組50環!
王耀武決定跟這小子聊聊。
他上下打量一下這名二等兵——大約十八九歲的年紀,中等個頭,身板兒消瘦但卻結實。黑瘦黑瘦的面龐上,面板粗糙,雙頰微微泛紅,一副在山野裡久經風雪的氣色。一雙不大的眼睛,總是習慣性地微微眯著。但從眼縫中現出的兩道目光,卻透著一股幹練與機敏。
“好小子,多大了?”
“報告師長!十九。”
“以前摸過槍?”
“小時侯打過獵,長大了跟爹打過鬼子。”
“哦?東北過來的?”
“是!”
“祖上是……”王耀武知道東北很多人是以前從內地“闖關東”去的。
“山東萊蕪。”
王耀武感到一絲親切,他是山東泰安人,萊蕪離泰安不過幾十里地。也算是老鄉啊。
他仔細看了看二等兵胸前的符號。
“蕭、劍、揚,好!像個軍人的名號。你爹媽給起得不賴!”
“報告師長!俺以前叫蕭建陽,建立的建,陽光的陽。入伍的時候俺自己把名字改過來了。”
“呵呵,有意思。你還識字?”
“在屯子裡念過幾年書。”
這時候報靶員把剛才蕭劍揚打過的靶子扛了過來。王耀武瞅了一眼,禁不住點了點頭:靶上的彈著點就像一朵輕開的梅花。
“是塊兒好材料!傳我命令:二等兵蕭劍揚從即日起晉升為上等兵。另外賞五塊大洋。”
王耀武又看了看身邊的衛隊長:
“把他調到你那兒去,給我好好地帶,回頭做我的貼身警衛。”
【作為一名神槍手,不但要講究準頭,而且要講究彈著點的分佈。一般而言,彈著點的分佈越密集越好。如果能像一朵梅花,那說明該射手的射擊技術相當出色。】
正當他轉身剛要離去,沒想到這位剛提升的上等兵開腔了。
“報告師長!俺吃糧當兵就是為了打回老家!打鬼子就要往前去,待在後面當衛兵……沒勁兒!”
“嗬!”王耀武轉回頭,笑了。
“有種!那就還是在連裡幹吧。”
他走上前,抓起蕭劍揚的手,使勁地握了握。那隻年輕的手顯得沉穩而富有彈性。
“打鬼子?這下有的你打了!”
(四)
真的要打了。
汽笛一聲長鳴,軍列緩緩駛出寶雞車站,向東而去。站臺上大鐘的指標指向10:20。
這是1937年8月21日的夜晚。
搖晃的燜罐子車廂裡一片沉默,士兵們疲倦地坐在昏暗中。整日的急行軍把大夥兒累得夠嗆。
8月20日,51師接到了國民政府軍委會的急令。全軍立即開拔,以急行軍的速度趕到寶雞,然後全體上火車。
由於保守軍事行動機密的原因,連隊計程車兵們並不清楚自己將奔赴哪條戰線。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他們知道這回自己的敵手該是誰。
蕭劍揚身子斜倚在車廂壁上,望著掛在車廂中央的一盞馬燈出神。他真希望這列車一直朝東北方向開去,他真想明天就能打回那片浸透了鮮血的黑土地。
蕭劍揚的祖輩,早年由山東去“闖關東”,最後在吉林的濛江一帶落下腳來。那裡是長白山的西麓,松花江的上游,山高林密,物產豐富。老蕭家世代以打獵、採藥為生,傳下了一副好眼力和一手好槍法。
他爹蕭子林,更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好獵手。他打飛龍專打頭,打紫貂則是“對眼穿”。
【濛江——今日吉林省靖宇縣,位於吉林省東南部、白山市北部、長白山西麓、松花江上游。當地群山連綿,林木茂密。1946年2月,為紀念在此犧牲的東北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