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沒有異議。”
“很好,這篇文章你仔細看看,本官已經看了三遍,此篇文章,從堯舜禹湯,一直說到我朝的朱熹,大膽做出了評價,特別是這段話,本官特別讚賞,西漢文章,如子云、相如之雄偉,此天地遒勁之氣,得於陽與剛之美者也,此天地之義氣也。劉向、匡衡之淵懿,此天地溫厚之氣,得於陰與柔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仁氣也,這是對古今文章之總結陳述,殊為難的,而且後面還結合到朝政,提出了天下事履而後之艱辛,有所謂而不敢言,貪位之私心,不務其本而徒言其末,苟且之學,如此將學識和為政結合,讓人為之一振啊。。。”
這篇文章,魏呈潤早就注意到了,他當時的印象就是這篇文章隱而不發,在朝廷允許的範圍內,對古今學術進行了概括總結,而且假借孔孟之口說出來,將四書五經之中的典故,與自身的觀念巧妙結合,是非常難得的。
不過其中唯一的問題,就是在借古喻今方面,滲入了自身的一些認識,有些認識在四書五經之中是找不到的,這也是不符合八股規矩的,若是說這篇文章中舉,那是沒有一點問題的,但是要確定為解元,那還要考慮。
“大人之意思,下官明白,此篇文章,下官也仔細看過,的確很不錯,不瞞大人說,下官也看了三遍,此篇文章中舉是沒有問題的,排名靠前更是沒有問題,若是大人有其他方面之決定,下官還是要進言的。”
“魏大人有什麼想法,儘管說就是。”
“文章好,文筆好,立意好,這個學子學識豐厚,的確不錯,只是八股之要求,不能夠出現學子個人之認識,所有觀點都必須是引經據典,如此才算是符合要求的,文章之中有句話:先王之道,所謂修己治人、經緯萬匯者,何乎歸,亦曰禮而已矣,這句話說的不錯,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過典故之中,並無此類之說法,這樣的觀點認識,可以在其他的時候表露,但不應該在鄉試文章之中出現。”
董其昌看著魏呈潤,好半天才開口。
“魏大人,古今聖賢,其觀點認識為什麼能夠傳承至今,還不是敢於提出自身之認識,若是都按照規矩來,什麼都不說,那還有什麼經典傳承,本官是不喜歡朝廷之中那些繁瑣事情的,可也看出皇上為了大明江山,殫精竭慮,皇上求賢若渴,若是你我閱卷之時,還是按照老規矩,不允許學子提出任何的觀點,試想這樣的人,就算是參加殿試,不也是中規中矩,又如何能夠承擔大任。。。”
魏呈潤少有的低下頭了,儘管董其昌的話語說的很是隱晦,可其中隱藏的深遠,讓他嗅到了什麼東西,想想崇禎元年的時候,皇上推行枚卜大典,在朝中會推內閣大臣,開創了古今之先例,這豈不是說明皇上求賢若渴。
難怪董其昌這一次鄉試如此的賣力,簡直就是拼上老命了,要知道董其昌已經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七十五歲的年紀,每天看那麼多的文章,根本就吃不消的。
良久,魏呈潤抬頭了。
“大人之意,下官明白了,大人是主考官,解元理應由大人決定,下官只是談一談自身之認識,若是有不妥的地方,大人儘可以直接指出來。”
“魏大人,你客氣了,你我同位內簾官,觀點自然是要統一的,否則這名次公佈出去了,再行出現爭議,那就不好說了。”
“下官明白,下官同意大人之決定。”
董其昌站起身來,活動活動筋骨,慢慢走動了幾步,長時間看文章,身體常常發麻,必須要站起身來活動一下,他內心已經做出決定,這篇文章,至少排名靠在前面,至於說最終名次的決定,還要看後面閱卷的情況。
八月二十五,閱卷的第十天,也是最後一天,所有的試卷都看過了,當然重點還是第一場考試的八股文,這個規矩董其昌也是同意的。
一百五十人的錄取名單,基本確定下來,所有同考官和副主考魏呈潤都署名背書了,接下來就是確定解元的事情了,應該說錄取的名額不會變化了,接下來就是謄抄和封閉所有試卷的時間,鄉試解元的文章,還要送到京城禮部去備存。
董其昌一直都在思考,三篇文章放在他的面前,解元也在其中產生,副主考和同考官不會有任何的意見,最終的決定權在他的手上。
思索良久,這個時候無人會打擾他。
董其昌拿起了其中的一篇文章,翻開北面背書的地方,魏呈潤等人早就背書了,他拿起桌上的毛筆,在後面寫下了第一兩個字,然後慎重的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到了七十五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