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2部分

歷史,現在居然在這裡出現了彩陶!

當然,沒有發現並不代表著不存在。只是考古沒有發現而已,但是,既然在這裡出現了彩陶,那麼,歷史自然也要重寫了。

這些紫砂陶就那麼放在一塊大石頭上,大約也有七八件的樣子,形態各異,我拿起一個類似盤子,但是比較深,有點接近碗的樣子的陶器細看,卻見這個盤子質地細膩,做工精細,而且還有一圈圈花紋,哇塞,這個要是放到後代去,不知道值多少錢呢,只可惜,隨著變遷的歷史滄桑,絕大多數古蹟都渺然後世,再也不為人所知。

我走了幾間屋子看了一下,除了陶盤,還有類似杯子、鼎、罐、碟子、砂鍋以及一些奇形怪狀陶器,毫無例外都是紫砂的,真是暴殄天物啊,要知道,紫砂土可是極其少見的製陶原料,後世為了賺錢,還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比如石粉裡面加顏料之類冒充紫砂土。

不過。這年頭,紫砂土還遠遠沒有被消耗,儲量極其豐富,所以我也沒有什麼心痛,再說,這些產品,要是放到後代去,可件件都是國寶。可惜啊,沒法與現代聯絡,不然,叫一批專家來進行考古發掘,那就發了。

這個當然是不可能的了,不過,紫砂土可以大大改善龍族製陶的水平,光這一樣,這一趟就沒有白跑。

在這座被遺棄了的部落中轉了一圈,花掉了半個多小時,這個部落肯定是製陶部落,家家戶戶——當然不是指真的家庭,也可能是混居的——都有為數不少的精美陶器,可見這部落製陶業之發達。

正在此時,忽然遠處跑過來一個人,氣喘吁吁道:“族長。快來,那邊有,有……”

我一看原來是阿根,神色非常激動,可是一時也說不上來,連忙跟著他往部落後面走去。

這個部落駐地本身在一片丘陵上,後面就是小山,等我趕到,立馬被眼前的事物驚呆了!

之間從面前一直到小山上,整個山坡逶迤著十數條巨龍!

當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的神情卻比發現了巨龍還震驚!

是龍窯啊!

龍窯是一種半連續式陶瓷燒成窯。它依一定的坡度建築;以斜臥似龍而得名。龍窯最早發現於浙江上虞。為商代窯址。一直下來,直到目前中國長江以南及東南亞部分地區仍保留有少數龍窯。

龍窯多建築在江南地區坡地上。採用自然通風方式,以雜柴、松枝等植物為燃料,窯內火焰多平行窯底流動。窯長條形,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龍似蛇,故名。亦稱蛇窯、蜈蚣窯。窯室分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此種窯因建在山坡上,火焰抽力大,升溫快,熱效率極高,同時裝燒面積大,產量高,故明代以前,南方各產瓷區,如江蘇、浙江、廣東、福建、江西和湖南等地均廣泛採用。多依山坡或土堆傾斜建造成一長隧道形窯爐,約與地平線構成10~20°角。窯頭角度較大,約20°,中部約15°,後部約11°。窯頭有預熱室,窯尾一般不設煙囪,因龍窯本身就起著煙囪的作用。窯長可達七八十米,高寬都在兩米左右,橫斷面積以窯頭最小,中部最大,窯尾大於窯頭而小於中部。頂部有投燃料的孔。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龍窯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窯,現在龍族都還沒有發明這種燒窯方法,當然,其原理並不複雜,只是我忙得團團轉,沒空去想這個罷了,但是這對我來說是小兒科,而在一萬年前我們居然發現了這種窯,怎麼不讓我震驚!

而此時聞訊趕到的大個子強與木牛,嘴巴更是張得可以塞進哈密瓜,臉上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神色。

……

不過問題就來了。龍窯的產量極高,這個部落充其量也就萬把人,需要這麼多陶器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那麼,很容易就能得出結論,這個製陶部落的產品,一定是用來交換的,進一步推論得出,在這個部落以北,長江以南地區,一定有更大或者更多的部落存在,因為我們與這個部落只有三四天路程,族人卻從不知道這個部落的存在。

當然,這個也很好解釋,因為湖州附近沒有原始部落,從這個部落下來探索的人走到這裡,一面是浩瀚的古太湖,一面是難以逾越的山嶺,前面是一條難以渡過的河流(從龍族老駐地下來的龍溪,到了太湖這裡已經很寬廣),而這個部落是以製陶為主,對湖州一帶適於農耕的平原也不感興趣,所以雙方沒有接觸過。

這一發現讓我既興奮又有幾分擔憂,興奮的是,發現了這麼偉大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