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分不開,這最後一道工序就省了,我早吩咐窯工燒製了一批特製長方形的磚頭,與竹簾一般大,然後將溼紙覆蓋上去,磚頭乾燥,很快將水分吸乾,然後放到炕上稍稍一烘,一張紙就完成了,用這種辦法,既方便又快捷,避免了失敗的風險,反正我們有的是人。
上述的過程,其實是經過了好多天,我是怕大家厭煩,嫌我囉嗦,所以就長話短說了,這紙張不是一天做成的,與羅馬一樣,大家不要誤會。
……
在整個造紙過程中,族人,尤其是長老與巫師。還有工匠們都與往常一樣,對這種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我雖然已經告訴了他們這是造紙,用來寫書(還沒有空發明印刷術呢),但是,什麼紙啊書啊,古人根本不懂,說了也是白說。
在這以前,我搞教育,族人,尤其是孩子也不是不寫字,但是大多數是在石板後來是木板上,孩子們直接用沙盤,沒有那麼多木板,現在好了。
不過,孩子們第一次看到紙,知道自己可以在這種白裡透黃而微皺的東西上寫字,而且可以長期儲存,不知道多高興了。
至於筆墨,用碳是不行的,顆粒太粗,會劃破紙張。好在我這段日子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解決方案也很簡單,筆呢,就用竹管套兔毛羊毛,墨水就用菸灰。
無論是我們炕的煙囪,還是食堂煙囪,還有各個窯上都有很多極為細密的菸灰,用它來做墨水最好不過,寫出來的字與墨完全相同,唯一的缺點,就是時間長了會沉澱,我手裡沒有附加的溶劑,也不知道配方,只得讓大家將其裝在竹筒裡,用的時候搖一搖。
我將紙發給孩子們,主要目的是寫書,作業倒在其次,其實寫書也是作業。
現在我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如果所有的書都讓我一個人寫,我豈不是要累死,況且累死也完不成。
所以,我將內容口述給孩子們,讓他們記下來,再讓別的孩子抄寫,幾百本上千本書很快就能完成。
當然,這種所謂的書,其實沒有幾頁,用細竹篾訂起來,內容還遠遠不如現代報紙的一版,充其量算作讀本,但是,這在原始社會,已經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了。
至於讀本的內容,可不能像後世那樣乾巴巴的,主要分為以下幾類:一,新聞,族裡的大事,各行各業,各居民聚集點的大事等等。比如,龍曆元年五月,天神族長髮明造紙。五月十六日,飼養場一隻母豬生下了十三隻小豬等等。
二,古代傳說,這一次是盤古造天地。以後自然有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精衛填海等。
三,天上的生活,當然指的是現代,現代人看上去十分稀鬆平常的事情,對古人來說都稀奇得不得了,同時,也是潛移默化古人思想意識的過程,對以後推行現代化制度大有幫助。
四,部族的命令、公告、釋出的制度等等。下面還有六部的同樣內容,只要是新的,以後都透過這種渠道推行到民間。同時,還有根據節氣,農林牧副漁各方面會有什麼變化,指導下一步工作,增加一些知識。
五,龍族歷史,包括我這個天神族長的事蹟,以及各部落的傳說,融合過程,這個很容易引起各部落的自豪感與對龍族的認同感,這個任務交給了阿根,咱不能王婆賣瓜是不是?
六,釋出的任務,讓大家對下階段要幹什麼,有個思想準備。
七,集思廣益,釋出一些疑難問題,徵求答案或者解方案與人才,還有一些好的建議。
八,批評與問題專欄,族人都可以提出,以便各部改進工作。
九,獎勵與榮譽專欄,這當然是為那些對部族做出重大貢獻的族人準備的,當然也包括奴隸的轉正族人。
十,其它,比如生活小知識等。
這種書本不像書本,報紙不像報紙,雜誌不像雜誌,傳單不像傳單的四不像一出爐,立刻引起了族人的強力追捧。
這年頭,沒有什麼傳播渠道,電視電臺報刊雜誌什麼都沒有,人民資訊來源極為匱缺,需求極為殷切,所以,擁有這種讀本的學生,馬上也成為了追捧物件,讀本上面的內容,也很快成為了人們談論的中心。
群眾的熱情超出了我的意料,所以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要求下,我立刻又一口氣推出了三期,均引起巨大反響。
好傢伙,還真熱啊,這需求永無止境,可是,寫的哪有讀得快,像我在寫一天,書友們二十分鐘就讀完了,不行,這我受不了。
群眾熱情高漲是好事,這意味著很多科學知識與先進理念可是很快深入人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