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實際上皮帶主裝甲的問題在德國人身上也有體現。
毛奇級戰列巡洋艦主裝甲帶厚度為270毫米,但是實際上厚度為270毫米的部位高度僅為1。8米。而其上方大部分割槽域是200毫米裝甲,而上部裝甲帶為150毫米裝甲。而水平裝甲則分三層,第一層為35毫米裝甲,第二層為15毫米裝甲,第三層為穹甲水平部分為25毫米裝甲。
因此大口徑炮彈其實可以在繞過主裝甲帶,擊穿150毫米上部裝甲後只需要面對總厚度為40毫米的水平裝甲,這比擊穿主裝甲帶上部薄弱的200毫米裝甲後以極小的射入角面對穹甲傾斜部分要容易的多。
而號稱完全擁有戰列艦級別防護能力的德弗林格爾級戰列巡洋艦同樣有著這個毛病,主裝甲帶的300毫米部分依然是皮帶,大部分割槽域是230毫米裝甲,上部裝甲帶依然為150毫米,水平防護依然為3層,分別為50毫米,50毫米和30毫米。
因此德國戰列巡洋艦的防護水平雖然比英國人的戰列巡洋艦要強上不少,但是真的和戰列艦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不過上部裝甲帶用處不大,水平防護能力不足的問題在所有全面防護戰艦上或多或少都有體現,號稱一戰防護效能最強的巴伐利亞級戰列艦依然用著同樣的防禦漏洞,而伊麗莎白女王級那152毫米的上部裝甲帶在15英寸炮彈面前更是根本不設防區域,但是這樣的問題並非無法解決。
終極的解決辦法自然是美國人提出的重點防護!削減一切可削減的防護,將所有重量分配到最重要的主裝甲帶和水平裝甲上,這樣敵人的炮彈打不穿主裝甲帶,而擊穿主裝甲帶上方的無防護區域的炮彈又會被厚重的水平裝甲彈開。
這樣的設計優勢自然也體現在了現在的德國高速戰列艦上,雖然沒有上部裝甲帶,但是主裝機帶厚度250毫米區域高度為4。6米,並且擁有10度傾斜,雖然沒有上部裝甲帶,但是後面直接是厚度80毫米的水平裝甲,而核心艙上方還有20毫米厚度的穹甲。
這樣的防護水平足以應對英國人的305毫米炮彈的攻擊,甚至不使用綠彈的381毫米炮彈也能扛上幾發,所以提爾皮茨說英國人鑽空子,不造戰列艦而造戰列巡洋艦,那對德國來說簡直就是送上門的人頭了。(未完待續)
ps:好吧,我知道雖然這一章有4000字但是依然掩蓋不了我又偷懶的事實。
然而作者寫這章的時候的心情是悲慘的。
這次夏活e4和e5只用了各類資源不到1。5w就過了。
然後乘著資源還不少,想試試手氣賭賭自己一直造不出來的愛丁堡
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收不住手啊,該剁啊!
10萬鋼的消耗!
造出了黎姐,北宅,波斯貓,鍋衛,貝爺各1,拉菲*3
然而我並沒有造出愛丁堡……
順便更悲催的
新的一家人我造出12條,然而居然沒收齊!加古,青葉,衣笠各4條,然而沒有古鷹!
當我資源見底時我驚了!
現在只能老老實實跑遠征去了。
第341章 這個鍋你來背
“裁軍是為了限制軍備維護和平,所以正常建設軍備是維護和平的一部分,只有那些盲目擴充軍事力量,軍隊規模遠遠超出其安全需要的國家才是需要限制的物件。”馬沙爾說到:“我們必須在會議上強調德國海軍現在處於弱勢地位,海上安全受到威脅,因此建設海軍是出於正常需要的合理舉動,反之英國人才是那個最應該被限制的物件。”
“如果英國人真的準備利用其主力艦數量優勢按照比例來壓制我們的話,我們可以串聯美國來反對,美國人是絕對不會甘心自己的海軍規模就此止步的。”約亨建議到:“另外如果以主力艦數量比例來規定未來的造艦規模,對俄國人來說也同樣很不利,尼奇是想拖慢我們的造艦速度,但是他絕對不希望等俄國的經濟緩過氣來以後卻發現自己的海軍的脖子上套上了一個枷鎖,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俄國人也同樣可以爭取。”
西奧多羅斯福不僅是馬漢的好友,同時也是馬漢學說的狂熱崇拜者和執行者,而他所奉行的“大棒在手,溫言在口”的政策同樣讓美國不甘心僅僅做一個被歐洲主流世界所邊緣化的工業大國,謀求國際地位和發言權成了美國一直努力的目標。
在一戰即將結束時,時任總統的威爾遜就總是以歐洲調停者自居,奈何凡爾賽和會上,以英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