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0部分

韓孺子想說楊奉起碼能結識一位仗義之人,也算所得,馬上又將話咽回去,因為他終於明白過來:楊奉從前是文人,後來當太監,懂帝王之術,在官場中也能遊刃有餘,但他骨子裡是一名江湖人。

杜摸天、杜穿雲爺孫在倦侯即將稱帝時飄然而去,醜王在立下大功之後甘願接受流放,楊奉正在做出同樣的選擇,他們都將人情看得太重,寧可讓別人虧欠自己,而不是自己虧欠別人。

楊奉拒絕參與後宮之爭,因為無論勝負他在人情上都是輸家。

韓孺子忍不住想,武帝當初屠殺豪俠,真正的原因大概不是這些人有叛逆之心,而是他們不肯為帝王所用。

“楊公是要追查聖軍師嗎?”

“嗯,無論怎樣,他肯定與淳于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得到訊息,叛軍兵敗之後,聖軍師先是逃至海上,如今很可能回到了雲夢澤。”

“既然如此,朕給你兩項任務。”

“請陛下降旨。”

“太祖寶劍尚還流落在外,可能就在聖軍師手中,你要找回來。”

“是。”

“英王乃武帝幼子,為奸人所掠,同樣流落在外,你也要找回來,而且要保證他的平安。”

“遵旨。”楊奉深深地躬身,起身之後又加上一句,“謝謝。”

尋找寶劍與英王雖然都很重要,但還不稱不上當務之急,皇帝佈置這兩項任務,其實是給楊奉一種公開的權力——如果只是查詢一個傳說人物的下落,實在不值得朝廷大動干戈,甚至沒法宣之於口。

聖旨必須成文才有效力,但楊奉並不急於一時,準備告退。

韓孺子還有一件事需要請教,“關於宮中……楊公可有建議?”

“內事諮詢劉介、景耀,外事多問趙若素。”

“景耀……”

“他還在宮裡為隸,只待陛下救之於水火之中,說到後宮之事,他比劉介可能更在行些。”

韓孺子點點頭,“楊公認得中書舍人趙若素?”

“不認得,但是聽說他曾在晉城為陛下奔走效力,我猜此人大概就是所謂的‘吏首’。”

“吏首?”韓孺子第一次聽說這個詞。

“官有官首,通常是宰相,吏有吏首,卻很少顯山露水,中書舍人位卑而職重,趙若素敢於挺身而出,必有所依,可能就是吏首,或者與吏首極熟之人。他肯為陛下奔走,那是真正的效忠,此人的用處不可估量,望陛下珍視之、重用之。”

韓孺子也很欣賞趙若素,卻沒到楊奉以為的地步,驚訝地說:“要提拔他當大官?”

“陛下會讓杜穿雲這種人當將軍嗎?”楊奉不知不覺間又露出好為人師的習慣,不直接回答,而是以看似無關的事情反問,讓提問者自己舉一反三。

韓孺子一笑,立刻明白了楊奉的意思,趙若素一旦為官,就會失去“吏首”的作用,而且他也知道,楊奉不會向他詳細介紹“吏首”的含義與作用,全要靠他一點點發掘。

“江湖險惡,楊公保重。”兩人並不是就此再也不見面,韓孺子還是說出分別的話。

楊奉卻沒那麼多情緒,輕輕揮下手,“楊某已非當初,陛下不如讓‘江湖’保重吧。”

楊奉難得說出如此狂傲的話,韓孺子大笑,楊奉躬身退出。

韓孺子命人將東海王叫進來。

東海王來得極快,好像早就等在閣外。

“大將軍崔宏馬上也要回京,此次平亂、阻擊匈奴人,他都有大功,朕要重賞於他,可是大將軍官至極品、爵為列侯,已無可封餘地,只能恩及子孫,你提提建議。”

這種事的確是東海王的長處,想了一會,回道:“崔勝亡故,崔騰即是嫡子,早晚要繼承崔宏的侯位,不需要封侯。”

“崔勝不是有一個兒子嗎?應該由他襲爵吧?”

東海王笑道:“規矩是這個規矩,但總有商量的餘地:崔勝之子年齡太小,撐不起崔家,崔騰又正得陛下歡心,崔家早晚會找個理由,請求立崔二為嫡。陛下若想皆大歡喜,不如向皇后透露口風,請崔家早些遞上奏章,陛下讓崔二襲爵,再另封崔宏之孫為侯,一門兩侯,崔家該滿足了。”

“你不覺得崔家……太大了嗎?”韓孺子喜歡皇后,也信任崔騰,可崔宏太看重權勢,崔騰又沒有真本事,讓他感到為難。

“賞罰需分明,崔家既立此功,就該得此賞。”

韓孺子有些意外,東海王居然給崔家說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