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吧?”韓孺子親自發問。
“武帝三十八年。”馮舉稍稍鬆了口氣,在朝廷裡,替別的大臣回答問題永遠都是一件困難,充滿了陷阱。
“六部尚書當中,還有誰是武帝時任職的?”
馮舉稍想了一下,“都是武帝時任職的。”
韓孺子略感意外,按趙若素所說,新帝登基頭幾年,應該著手安排新宰相,第一步就是將這個人送到戶部當侍郎,難道桓帝整整四年都沒將自己的人提升為尚書?耐心也太好了些。
“呵,時間都夠久的。”東海王插口道。
馮舉臉色微變,以為話中別有深意,東海王急忙笑道:“越久越好,朝廷穩定,大楚也能穩定,我明白先帝的用意,肯定是覺得武帝已經安排好一切,後世兒孫坐享其成就行。”
馮舉更顯尷尬,“倒也不是,先帝曾經更換過兩位尚書,後來大概是覺得不妥,又換回原人。”
“哪兩位?”東海王假裝沒看到馮舉的狼狽。
“應該是兵部與工部吧,我記得不太清楚,容我回去查一查……”
“用不著,倒是那些在先帝時賦閒在家的武將,應該整理出一份名單,或許還有可用之人。”韓孺子不想逼問得太緊。
“先帝之命,不好違背吧?”馮舉小心提醒道。
“時移勢易,值此用人之際,先帝若在,也會重新啟用舊將。馮大人,幫朕記著這件事,明天上午與蔣兵部商議。”
“是,陛下。”
議事結束,馮舉告辭,當晚派人通報兵部尚書蔣巨英,讓他早有準備,陛下還是對武將更感興趣。
韓孺子沒讓東海王繼續問下去,是因為他有了別的主意,等蔣巨英走後,他對東海王說:“翰林院正在編纂武帝與桓帝紀,前者已有初稿,後者也該差不多了,你去借一份副本出來,或者抄幾頁,各部尚書的任免一看便知。”
“沒問題,可陛下得給我一份聖旨,起碼是手諭,要不然又得有人因我受責了。”
東海王抓捕刺客立了一功,事後沒有將此事上報的京兆尹卻受到責問,他現在也不敢隨意行事了。
韓孺子笑著寫了一份手諭,讓一名太監跟隨東海王一塊去借桓帝紀初稿。
崔騰找種種藉口多留一會,等東海王等人都走了,他上前道:“陛下,我得多說一句,刺客雖然是燕朋師帶進京的,雖然燕朋師住在我家,可是崔家與刺客一點關係也沒有。”
“朕若不相信崔家,也不會讓你進府。”韓孺子平淡地說。
崔騰嘿笑幾聲,“是是,陛下沒理由不信任崔家。可陛下也不能太輕信,比如東海王,他怎麼那麼巧就能抓到刺客?偏偏提供訊息的瘋和尚說消失就消失了,連個證人都沒有。”
“如果你有證據,朕願意一聽,如果只是猜測,最好謹言,別讓朕在這種事情上分心。”
崔騰臉一紅,訥訥地嘀咕了幾句,已經說出告辭的話,突然又問道:“陛下不打算再用燕朋師了?”
“你怎麼說出這樣的話?”
“陛下若是對燕朋師滿意,幹嘛還要再找先帝勸退的老將呢?”
“去,少管閒事!”韓孺子斥道,崔騰訕訕地退下。
吃罷晚膳,韓孺子來到書房,孟娥早已等在這裡,換下侍衛的男裝,穿上普通宮女的衣裳,說:“我願意留在陛下身邊。”停頓片刻,補充道:“只做宮女,有朝一日我要離開的時候,也請陛下莫要阻撓。”
“嗯。”
第三百九十一章 利慾薰心
宗正府是個聽上去很有權勢實際上無所作為的衙門,長官宗正卿位居從一品,只比宰相低半級,地位卻是一個在天一個在地:真正的宗室至親基本都會封王,不可能再去宗正府任職,也不會接受宗正府的管理,普通的宗室子弟也各尋靠山,對宗正府表面尊重而已。
這裡更像是一座孤寂的藏書閣,儲存著龐大的宗室譜籍和冊封文書,極少會被用到,仍會得到萬分小心的看守,以備不時之需。
宗正府也是一塊靶子:有好事,那是皇恩浩蕩,有壞事,那是宗正府秉公執法,或者歪曲了皇帝的本意,前者得罪宗室子弟,後者得罪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人。
韓稠上任幾個月,無比懷念洛陽的生活,雖然河南尹的品級比宗正卿要低,卻是實實在在的地方大員,說是一郡的土皇帝也不為過,尤其是洛陽,一城所聚的財富就比六七個普通郡還要多,躺在金山銀山上治理河南郡,何等的愜意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