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6部分

瓶非常高貴,絕作民間俗物。瓶口被白膠泥封得很嚴,看樣還經過燒煉。膠泥、瓷瓶連成一體。若想開啟,除非摔碎。瓷瓶的分量極重,最少也有十幾斤,裡邊裝的什麼呢?眾說紛紜,實難猜測。

李青回到家中,天天觀看瓷瓶,過了三個月,他實在忍不住了。於是,把鄉里、縣裡的頭面人物全部請來,當眾敲碎瓷瓶,檢視內幕。原來,瓶中裝滿金沙,質地優良,光華閃爍。另外還有一個信封,信封正面寫著四句話:

無力報先皇,御詩付汪洋。

拾者從天命,憑此興後唐!

信封中裝著一首詩,正是唐後主李煜所作的那首《謁金門》!

這首詩怎麼會落迸瓦片湖呢?就連編書人也說不清楚。暫作假設:秦飛鴻揹著小太子李仙來、揣著那首御詩,逃出揚州行宮,卻無去處。由於小太子生母韓妃是壽州人,她孃家老爹又是壽州大將軍,秦飛鴻便揹著小太子壽州尋親。可能是尋親不遇,也可能是韓家人懼怕宋皇,不敢收留,再不就是李仙來太小,受驚嚇而亡,反正逼得秦飛鴻走投無路。他從行宮出來的時候,拿了幾件古玩,包括那瓷瓶,又抓了幾把金沙,當路費使用。於是,他把那首御詩裝進瓶中,為了增加重量,使瓷瓶沉底,他又裝入金沙,封死瓶口,扔進壽州城邊的瓦片湖。這些經過,編書人都不知道,只是作個推理。看官若覺得不合適,就自行分析去吧。但結論必須統一,那就是:李煜的御詩,落在李青的手中!

閒話帶過,供人一笑。

且說李青得到李煜的御詩,立刻精神百倍。心中暗想:天助我也!於是,他製造輿論:自己乃李仙來的嫡親長子,並有御詩為憑證。何況又是青龍星下界,奉天命興後唐、滅宋朝!歷代王朝,為了有號召力,都搞封建迷信。李青也不例外。輿論先行,次年舉旗造反,這時,他己經四十三歲了。

看官,對於歷史事件,都是用歷史的眼光看待。自從大宋立國以來,連年徵殺不斷。太祖趙匡胤在位時,先是平了五代十國,統一了中原。後來太宗趙光義即位,又與遼國大交兵,直到真宗初年,才見太平。老百姓喘息未定,西夏又反了。多虧平西王狄青為國苦戰,西夏才暫時退兵。仁宗即位之後,在兩代賢相寇準、包拯的治理廠,國家初見繁榮。如今,民心思定,厭惡殺伐,更害怕國家分裂,再現五代十國混亂局面。在這種大背景下,李青造反,割據一方,無疑是股逆流,受害者必定是百姓。為此,宋室討伐李青、維護國家統一,很有進步意義。民眾是擁護的,朝廷正義大臣更是贊成!

評書講究一個“評”字,可以評論大物、評論,事件,卻不能評得太多,評多了,影響故事進展。下面還是書歸正傳。

且說包示相儘自己所知,將李青的狀況奏明當朝:“萬歲,據臣在安徽調查,李青手下有大兵六萬,已經攻下九城,勢力還在擴張。養患如養虎,對此叛首,應儘早討伐。”

“包卿所奏甚是。討伐李青:勢若燃眉。兵部尚書王愛卿聽旨。”

“臣在。”兵部尚書王古達四於多歲,有勇有謀,是位忠良大臣。他按照仁宗的要求,一一典奏:“陛下,全國兵力共有四百餘萬,分佈在各省。邊關楊元帥統兵最多,號稱八十萬,近年來自然減員六萬,尚未補充,實有七十四萬。|奇+_+書*_*網|西睡定邊關有兵三十萬……”

“嗐!”皇上心想:王兵部處處都好,就是太謬嗦。“簾外兵馬,不必多說了。京師養兵狀況如何?快奏朕知。”

“這……”王尚書十分為難。因為太師龐文明令規定:京師兵馬,由兵部左侍郎黃文炳直接掌握,不準王尚書插手。如今皇上問下來了,怎麼回答呢?

太師龐文見王尚書猶豫,唯恐他道出真情,連忙奏道:“王尚書統轄全國兵力,京兵具體事宜,還是讓黃侍郎察奏吧。”

黃文炳是龐文的外甥,又是親信。他當時說:“萬歲,京兵共有十三萬六千人。因為近年來戰爭不多,兵器、馬匹都很充足。”

仁宗也知道龐、黃兩家的關係,衝著龐娘娘,睜一眼、閉一服。明知侍郎奪了尚書權,一也不願挑破。包公是負貴全面的,對這事很看不慣:“黃侍郎,京兵雖屬具體事宜,你也要隨時向王尚書報告!”

“是,是。”黃文炳可不敢惹“閻羅包老”。皇上調合:“王尚書、黃侍郎,京中三品以上的武將,能調動兒員?”

“十員八員均可調動。只是……”黃文煩看了看龐文。“只是調將容易,難選帥才呀。”“黃侍郎所奏極是。”王尚書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