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太原打探戰況。此乃漢七年冬十一月之事。
卻說王黃自送韓王信北去,漢兵復來攻城,相逼甚急,遂與曼丘臣商議道:“韓王已去,你我皆將也,難以號令大眾臨敵,不如擇一故王之後立之,以取民心。”曼丘臣從之,道:“吾聞故趙苗裔趙利散居晉陽,可急立之,以正其名。”王黃從之,遂與眾將接趙利入宮,強立為趙王。一面發使與韓王信及冒頓合謀攻漢,一面於鄰縣收攏韓王信敗散之兵,堅守不降。高祖聞趙利為王,大怒,引軍日夜急攻,怎奈晉陽自為韓都,為韓王信加丁增修,城高壕深,一時無法得手,反折了許多攻城之軍。人報韓王信已從匈奴借兵十萬,出上谷一路殺來。高祖無奈,只得暫緩攻城,別議迎敵之計。正是:只因心憚東窗事,致使胡兵盡南侵。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八十六回:晉陽城匈奴敗績 白登山漢主被圍
卻說韓王信聞晉陽之事,遂請冒頓發兵。時冒頓擁兵四十餘萬,因先時往來行軍,甚覺疲勞,遂分數半留於上谷休養,餘者出征。令韓王信引精兵五千為先軍;左右賢王各引五萬兵次之,自引十五萬軍為第三路,依次發兵,往取太原。
且說韓王信引兵至晉陽北,望見塵頭起處,漢軍迎面而來,兩軍佈下陣勢,周勃、樊噲二騎並立於門旗之下,齊喚請韓王信答話。韓王信雖知二人之勇,此時兩軍對陣,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催馬出陣。周勃當先出馬道:“汝昔日亡國入漢,漢帝待汝可謂厚之又厚。徵秦逐楚,抗戰八年,汝之功勞,非能與漢營諸將所比,尚有獻城降楚之過,非漢帝仁義,安有裂之居王之賢!今既封韓王,當披肝瀝膽,誓死效忠於漢帝,為何背主投夷,反目為敵?”韓王信立於馬上,長輯道:“昔日與二公同殿為臣,深蒙教誨,至死不敢相忘,今日甲冑在身,不能與二公見禮,請勿責怪!臣雖受漢主之恩,得封故地,重現祖先之榮耀,然前車之轍,吾不敢漠視。漢帝外表雖仁,內心非寬,楚方滅二歲,遂殺燕王,拘淮陰候,左遷韓國於邊疆,其嫉功妒能之舉,已顯露無疑。臣雖不才,深知‘敵國破,謀臣亡’之理,亦知白起、蒙恬之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螻蟻尚且偷生,吾豈不懼誅哉!”樊噲聞言大怒道:“且休與他繁絮,且擒歸皇上,自有發落。”言畢,拍馬掄刀,直取韓王信。韓王信綽槍接住交戰。二人一來一往,戰約二十餘合,韓王信料敵不過,撥馬退去。樊噲拍馬追趕,周勃亦引軍掩殺,韓王信退了二十餘里,匈奴左右二賢王兵到,接著韓王信。二軍欲要廝殺,天色已晚,只得各自收兵。周勃見匈奴軍勢大,遂令人飛報高祖。
高祖得信,與文武商議計策。陳平道:“周、樊二將雖勇,但匈奴來者甚眾,不可輕敵。為今之計,不如擇一將圍晉陽以擋王黃、曼丘臣,陛下親往晉陽北一戰,方可退匈奴之軍。”高祖遂問眾將道:“何人願代朕對恃晉陽以待匈奴兵退?”眾將皆要向前廝殺,並無人請命。高祖連問三聲,將軍陳武方出道:“臣願當之,請以十五日為期。十五日之內城中若有兵出,皆在臣之過也;十五日之外,請恕臣力不能任也。”高祖大喜,遂留兵三萬予陳武拒敵晉陽,自引大小軍校,皆往北來迎匈奴之軍。後駱賓王有詩道:
君不見玉關塵色暗邊庭,銅鞮雜虜寇長城。天子按劍徵餘勇,將軍受脤事橫行。
七德龍韜開玉帳,千里鼉鼓疊金鉦。陰山苦霧埋高壘,交河孤月照連營。
連營去去無窮極,擁旆遙遙過絕國。陣雲朝結晦天山,寒沙夕漲迷疏勒。
龍鱗水上開魚貫,馬首山前振雕翼。長驅萬里讋祁連,分麾三命武功宣。
百發烏號遙碎柳,七尺龍文迥照蓮。春來秋去移灰琯,蘭閨柳市芳塵斷。
雁門迢遞尺書稀,鴛被相思雙帶緩。行路難,行路難,誓令氛祲靜皋蘭。
但使封侯龍額貴,詎隨中婦鳳樓寒。
周勃、樊噲聞高祖親引軍來,乃出十餘里接入帳中,皆言匈奴軍來者甚眾。高祖問陳平道:“先生估計匈奴有多少人馬,如何破之?”陳平道:“百聞不如一見,不可度之多少,唯登高一望,方可知之。”高祖遂與陳平登土山望之。時冒頓大軍已至,但見漫山遍野,盡是匈奴帳篷,綿延數百里地。陳平遂嘆道:“冒頓趁中國混亂之時,已兼併東胡、月氏、樓煩,成一方大國,控弦善射之士三十餘萬,急則不能圖也。”正說話間,人報匈奴數十餘騎往來於漢營一側,漢將灌嬰道:“臣請率兵擊之。”高祖轉目望陳平,陳平道:“我軍初至,人馬睏倦,不可急戰,以防誘敵之計。”高祖遂不許,灌嬰只得退下。陳平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