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0部分

生如何說動齊王,且看下文分解。

第六十三回:韓信發兵襲歷下 齊王撻將失臨淄

卻說酈食其使齊,謂田廣道:“漢王終將一統天下。”田廣問道:“先生何以言之?”酈生道:“當初漢王與項王併力戮秦,約定先入咸陽者王之,後果然漢王先至關中,迎降子嬰於霸上。而項王后至,背約不與,左遷漢王於漢中。天下方定,項王便遷殺義帝,併吞梁、楚,視宇內為其私有。漢王起蜀、漢之兵擊三秦,出關責項王之罪,收天下之兵,立諸候之後。降城即以候其將,得賂則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今諸候之兵四面而至,蜀、漢之粟方船而下。項王有背約之名,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而莫得用事;為人刻印,玩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財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項王不能省。故天下之士爭歸於漢王,可坐而籌策也;夫漢王發蜀、漢,定三秦,涉西河之外,受上黨之兵;下井徑,誅成安君;破北魏,舉三十二城:此黃帝之兵,非人力,天之福也。今漢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守白馬之津,杜太行之厄,距飛孤之口,天下後服者先亡矣。為大王之計,疾從漢王,齊國社稷可得而保也;不從漢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廣深以為然,目視田橫。田橫道:“吾王非懼漢王,然齊素為禮儀之邦,若據城一戰,免不了生靈塗炭,百姓蒙難。況齊、楚三世有仇,豈能從於其下。若公能親書一封,約制韓信來犯,齊即歸附漢王。”酈生道:“吾孚王命而來,齊既歸附,安能復以兵見。”便索了書箋,給韓信寫了一書,大意是說齊王已降,河南戰急,請韓信撤兵西助。寫畢,令人送予韓信。

卻說韓信自從修武與漢王道別後,回至趙地,徵足兵勇,著陳豨鎮守代郡;調張蒼為趙相,佐趙王張耳理事,自引十五萬大軍,以灌嬰為先鋒,曹參督後隊,大軍遮山敝野,跋山涉水,來伐齊國。兵至平原,紮營休兵,忽接著酈生之書,韓信展閱已畢,謂眾將道:“酈大夫既說降齊國,我復有何求?正可回師西去,助漢王與項羽周旋。”隨即寫了回書,交付來使,遣還齊國。酈生接得來信,出示田橫。田橫大喜,入白齊王田廣。田廣閱畢大喜道:“先生果然有信。”遂令罷歷下之兵,以視歸漢之意。代相田光阻道:“韓信素非仁義之人,雖有書來,亦不可不防。”田廣道:“韓信乃漢王之將,漢王既遣酈先生來使,料不能揹我,若不撤歷下之軍,反顯是我無誠意。公勿疑之。”便留酈生在齊,日日宴請,以為慶賀。酈生好酒,遂留而縱飲,滯而未歸。

且說韓信發回使者,便欲收兵西進,忽一人入帳阻道:“不可!不可!”韓信視之,乃是蒯徹,乃問道:“齊既降漢,先生為何阻我撤兵?”蒯徹道:“將軍受詔擊齊,雖是漢王發使往齊國勸降,亦未降詔阻止將軍進兵,如何可撤回兵去?”韓通道:“酈先生有書信來,言已說降齊王,我進兵無益也。”蒯徹道:“正因如此,將軍更應發兵攻齊。”韓信驚道:“先生何出此言?”蒯徹道:“酈生不過一說士,伏軾三寸之舌,一日下齊七十餘城;將軍率數萬之眾,累日苦戰,方下得趙地五十城。試問將軍,為將數歲,豈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韓信然其理,沉吟半晌道:“我聞酈先生尚在齊國,我若乘虛攻齊,齊必殺之,此令如何能發?”蒯徹笑道:“漢王既使將軍擊齊,酈生如何得以使齊?此乃老生欲與將軍爭功也,將軍何以憐之?”韓信聞之,當下點兵出征:令灌嬰為車騎將軍,屬下六員健將,即呂馬童、丁禮、王翳、王喜、楊武、呂勝,引精兵五萬為第一路;令傅寬為騎將軍,屬下四員健將,即趙夕、程黑、許瘛、高邑,引步兵二萬為第二路;自引大軍為第三路,孔叢、陳賀為左右護衛;曹參為行軍大司馬,李必、駱甲為大司馬護衛,舍人欒說為行軍軍師、都尉王周監左軍、林將雍齒監右軍、隊將泠耳監督糧食。大軍浩浩蕩蕩,越過平陰津,直往歷城而來。後人詩嘆道:“楚漢紛紛百戰餘,酈生遊說入齊墟。連城七十須臾下,卻恨淮陰一紙書。”

灌嬰奉令為先鋒,連夜來襲歷城。一行悄然至城下,尚未天明,灌嬰乃列成陣勢,令舉號炮搦戰。歷下原有二十萬齊兵,田廣罷兵令到後,大半已解甲歸鄉,餘眾亦由許章率領回了臨淄。韓信軍驟至,城中僅有主將田解、副將華無傷及二千守軍。田解聞報大驚道:“相國已令罷兵,城中兵微,如何擋得住韓信虎狼之師?”華無傷道:“齊既降漢,韓信身為漢王之將,何來擊之?你我可引軍下城,當面質問,看他如何作答。”田解道:“眼下亦只得如此。”乃引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