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暴風雨。”
此刻的天空,日頭高照,萬里無雲,哪裡有半點風雨來襲的徵兆?
然而十日後,暴風雨真的來了,一場威脅到宋朝生死存亡的暴風雨來臨了!
奉命出使西夏的使節湯思退還沒有進入吐蕃境內,西夏居然就打敗在金國名將紇石列志寧手中,同時賠款求和。
這時候,準備北伐的宋軍還沒有萬全準備好一切。
西夏人敗得太快了,快的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金人挫敗了西夏兵鋒之後,並沒有罷兵止戈的意思,反而開始集結兵馬與淮河沿線,同時各地調集了大量的糧草,晝夜不分的運往淮河北岸的金兵大營,其用意不言而喻,金國要南侵了。
之前攻打金國,並且敗於金國的西夏,似乎是為了向金國賠罪,再次徵調了十萬兵馬,準備配合金軍,一同攻打宋朝。
公元一一五一年六月,金主完顏亮離開燕京,親抵邊境,題詩一首,曰:
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
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自此,金國南侵之意徹底顯現,一場關乎到宋朝生死存亡的戰爭,即將到來,秦天德所說的暴風雨,馬上就要達到了。。。
第五九五章 海陵南侵
趙昚第一次的隆興北伐就這麼胎死腹中了,之前對夏金之戰局勢的嚴重錯誤判斷,使得朝中不少官員心中產生了動搖。
當聽聞完顏亮號稱徵調兵馬六十萬,要橫渡淮河攻打宋朝,攻入臨安平定江南一統天下後,朝堂上再一次分成了兩派——主戰派和主和派。
主戰派堅稱金兵人數不實,而且如今的金兵早不想以前那般勇猛,太多的其他各民族徵調而來的籤軍使得金兵戰力大打折扣。另外宋軍本土作戰,保家衛國,為了防止自己的妻兒遭受靖康年間的那般恥辱,必定會奮勇作戰,將金兵抵禦在國境之外。
主和派則認為金兵自此南侵,最主要是趙昚的北伐計劃被金人知道,金人主要是出於報復心裡,為了兩國百姓著想,宋朝應當派遣使臣上表請罪,並且賠償金人銀兩,以將兩國戰火消弭與萌芽狀態。
而且自古有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趙昚曾計劃北伐,結果胎死腹中,如今再與金人交戰,就屬於再鼓而衰了,贏面太小。
為此兩派爭論不休,主戰派自然是以左相趙鼎為首,而主和派則是以參政知事蔣芾為主。張浚因為北伐訊息洩露的緣故,上表請罪,雖然趙昚沒有怪罪,但他在朝中卻不敢輕易表態。
胡銓史浩二人依舊被勒令回府養病,右相何鑄不知為何態度模稜兩可,結果導致主戰主和兩派旗鼓相當,各執一詞,不肯退讓。
但雙方對一件事都持有相同的觀點,那就是在西夏攻打金國之際,趁著金人注意力西移之際,契丹人移剌窩斡在金國領導的牧民大起義會對金軍侵宋起到一定的影響。
但對於金國境內的這場由契丹人領導的兵力達到五萬人之眾的牧民起義,主戰派與主和派的視角卻又不同。
主戰派認為,金國內部不穩,可以派人秘密與移剌窩斡取得聯絡,許以厚報,共同對抗金人;而主和派則是認為,可以利用金國內部不穩這一點,以財帛打動完顏亮,透過賠款使得金人退兵。
面對主和主戰兩派的紛爭不休,趙昚再一次犯了老毛病——猶豫不決。
對夏金戰事的錯誤判斷,嚴重的影響了他的自信,此刻面對主和主戰兩派的爭執,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決斷。
他想開戰,可又怕輸,一旦輸了很肯能真的就將大宋最後的基業徹底敗光,這樣一來死後還有何面目到九泉之下面對列祖列宗?
他想求和,可又擔心金人根本不會接受,遣使求和只會徒手羞辱,還不如破釜沉舟與金人一決勝負!
就因為是戰是和這一個決定,朝堂上接連爭吵了三天,終於趙昚下定決心,做兩手準備:遣使渡河,入金求和,只要金人的要求不過分,那就先答應他們,同時下令四大宣撫使整軍,一旦金人不肯接受,那就拼死一戰。
這好歹也算拖延之計。
很快,趙昚下令,以主和派官員之一的湯思退為正使,攜帶金銀珠寶古董玉器數十大車出使金國,同時有令張浚繼續暫行樞密使職務,調配四大宣撫使,準備將金兵抵禦在國門之外。
金兵大軍壓境,意欲一舉滅宋的訊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大宋,同時另一個訊息也隨之傳揚開來——國師秦天德勾結金人賣國求榮,將官家意欲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