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首領們高興的是,平沼的內務大臣和親密顧問木戶拒絕阻止這項運動,儘管這樣招致了裕仁的不快。
1939年的春夏之際,隨著日本與英國關係的惡化,是否要加強與德國的關係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又浮出水面。天皇反對強化二者關係。外務省發出指令,嚴格限定了日本加入新軸心國協定的條件,可是當親納粹的駐德大使大島浩將軍和駐義大利大使白鳥敏夫拒絕傳達這一指令時,平沼惟有困惑與無奈。聽平沼報告了兩大使的行為,裕仁也很激動,但他還是決定不下令撤他們的職。
1939年7月26日,在不斷抗議日本在中國的行動之後,美國通知平沼政府,美國不打算延續預定1940年1月到期的《美日通商條約》。直到那時為止,羅斯福政府一直奉行的是溫和姑息的對日政策。其亞洲政策的基本原則在於維護體現在華盛頓條約體系內的帝國主義現狀,因此,美國始終拒絕承認日本透過武力給中國帶來的任何變化。羅斯福還透過定期購買銀的方式支援中國的通貨,這個政策最終將引導他與英國一起向中國提供國際匯兌,以便蔣介石能夠穩定貨幣,抵抗被佔領區激增的日本軍票,繼續戰鬥下去。如今歐洲戰雲密佈,預計戰爭即將爆發,美國提醒日本注意,進一步的侵略行為將招來嚴厲的經濟制裁。此後,日本的領導者如要繼續在中國的戰爭,將不得不面臨美國更加嚴厲的反應,日本在戰爭所需的重要物資進口上依賴著美國。
8月5日,接到美國廢除條約通告後不久,裕仁對侍從武官長畑俊六報怨道:
這對屑鐵和石油將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即使在以後的6個月中可以購買,可是在那之後馬上就會遇到困難。除非將陸海軍的兵力減少1/3,沒辦法站住腳。這些事很早以前就應該有所準備,現在再爭論這些,一點用也沒有。
然而,裕仁並沒有命令他的參謀本部結束與中國的戰爭,或者減少任何事項的規模,他只是對軍首腦們沒有預見到美國的反應感到生氣而已。
幾個星期後,1939年8月23日,當日蘇在莫斯科磋商旨在結束滿蒙國境紛爭的停戰協定時,德國與其意識形態上的敵人蘇聯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這與1936年的日德防共條約是相牴觸的。斯大林為反對德國在歐洲的領土擴張,與西方進行了3年有關“共同防禦”的探索,但是沒有成效,於是斯大林宣佈了蘇聯的中立,而且在條約附屬的一個秘密條項中,與希特勒交易接管波羅的海諸國和最終分割波蘭。這個外交上的逆轉使平沼內閣暈頭轉向,由於無法把握應如何理解希特勒與斯大林同盟所預示出的德蘇的巨大實力,8月28日清晨,平沼內閣總辭職。
第三部分:聖戰德國侵略西歐
極其憤怒的裕仁利用這次內閣更迭的機會告訴侍從武官長畑,他打算任命他能信任的人做陸軍大臣,當然這個人不是磯谷廉介或者多田駿(當時,他們的名字曾出現在報刊上)。裕仁讓畑“向陸軍大臣(板垣徵四郎)傳達這一點。”好幾個月以來,裕仁對板垣陸軍大臣的報告越來越不滿,他曾當面斥責他沒有能力。28日,裕仁任命阿部將軍為首相,並囑咐阿部(根據近衛曾跟木戶講過的話)選擇他的侍從長畑或是梅津美治郎將軍做陸軍大臣,儘量與美英搞好“協調”。然而,“最重要的事情”是“維護內部秩序”,“要小心選擇你的內務和司法大臣”,他警告道。這似乎是裕仁對日本人不信任的一個真實的表現。儘管不是很清楚,它或許還反映了裕仁對德蘇和好的不安:這種不自然的結盟不會有什麼好事,所以要警戒蘇聯和德國進一步的謀略。第二天下午,裕仁正式任命了他所喜歡和信任的職業軍人畑俊六為陸軍大臣。退役的野村吉三郎大將做了阿部內閣的新外務大臣,他保證要重建與美國的良好關係。
與此同時,希特勒早在5月份已向他的將軍們透露了要攻擊和摧毀同盟國軍隊,攫取歐洲大陸控制權的戰略。相對於英國、法國和波蘭,德國正處於其軍事力量的頂峰,希特勒決定將他全套計劃的一部分付諸實施。1939年9月1日,阿部內閣上任的第一天,德國軍隊入侵了波蘭,開始了新的歐洲大戰。兩天後英國和法國介入,向德國宣戰。9月8日,希特勒的頭號敵人羅斯福總統宣佈國家進入區域性緊急狀態。
很快,美國不顧已經宣佈了中立,不斷增加向英國和法國輸出的軍需物資。10月,羅斯福下令停泊在南加利福尼亞內港的大部分美國艦隊開往夏威夷,以減輕德國對英國、法國和荷蘭殖民地的壓力以及加強太平洋防禦。他希望將艦隊配置於珍珠港,那樣可以威懾“修正主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