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就有一種就茶叫‘煎點湯茶藥’”李泰笑著回答道。
“煎點湯茶藥,這是什麼茶啊?”李漱好奇地車聲道。
“‘煎點湯茶藥’是茶葉和綠豆、麝香等原料加工而成,好似煎藥。茶即藥也,煎服則可去滯而代食;煎茶時間越長,味道就越好。”李泰笑著解答道。
“那還有呢,青雀哥,肯定還有別的是不是,你快說嘛”晉陽公主也吵著問道。
“有,有,還有一種叫‘點茶’(宋代流行點茶),就是在炭火將茶葉水燒得快沸騰時,加些許冷水,待茶葉水再次沸騰時再用冷水點住。如此點三次,方可收到色味俱佳的效果。
同樣的,這茶可以碾制湯沫、丸藥、茶餅,隨身攜帶,便於使用。”
小弟新人新書,希望各位大大會喜歡,若是覺的不錯,請幫忙推薦下,謝謝
………【第十章 大唐茶道革命的由來】………
《老子》第一章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理解茶道,便應該從這個纏繞國人數千年的“道”字上作些解讀。
何為道?可悟不可言。道,普遍存在於宇宙之間;道,也普遍存在於每一個人心裡。這是一種永遠追求至善之美的精神境界。就茶道而言,同樣如此。美食派有位網友曾經做了如下理解,轉錄如下:“古人曾認為,種種事物,發揮到至高的地步,都是同樣的一種精神境界,也就是‘道’,而武道也好,茶道也好,‘武’和‘茶’都是一種精神的載體,或者說,對於‘道’而言,他們都是殊途同歸的。很多流傳於技藝的東西,都還沒有發揮到‘道’的高度。其實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技藝會帶給人高尚的審美趣味;進一步,就會帶人達到超然的精神境界。在中國談論的多是茶藝吧,多傾向於欣賞,品嚐,似乎那‘茶味禪味,味味一味’只是寺院裡高僧們能切實體會的。也確實,高尚的境界並非每個人都能達到,但是隻要有一個去感悟的心,就已經是在提升了……”
茶道自唐宋傳入日本,其後在日本紮下根來,並且得到了極大發展。現如今,武士道和茶道已經成為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兩大基本寫照。
反觀中國,中國的茶道鼎盛時期在遙遠的唐、宋。太平盛世,茶道因之而興。但是茶聖陸羽的遺風並沒有被後世人發揚光大,宋朝以後茶道在中國便開始走下坡路,走得很緩,所以覺察到的人不多。直到最近百年茶道已被破壞殆盡才為國人驚覺。現今,捕捉哪怕一絲大唐盛世的茶道光影都是笑談的了。更可笑的是,遍佈大街小巷的茶道館裡一群衣著光鮮的打工妹開始被人稱作茶藝師,更有的大言不慚,開口閉口都是茶道。何謂茶道?呵呵!
最近,國內不少茶人提出了這樣一個話題:深入學習日本茶道,並以此為切入點,逐步恢復、發展中國的茶道。美食派竊以為上述話題非常中肯,改革開放這些年來,中日文化的交流至少使得國內開始出現了茶藝和茶藝館,接下來就是由茶藝入茶道的問題了。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一生追求茶道至高境界,我們可以體悟出他在精神境界中的一次次自我超越。千利休早期的茶風也和現在很多茶社近似,有煩瑣的禮儀和複雜的沖泡方式。後來他卻一變再變,逐漸刪繁就簡,終於開創出了一套流傳至今的草菴茶風。
“以佛法修行得道,屋以不漏雨,食以不餓肚為足,此為佛之教誨,茶道之本意。”希望茶在我們的唇齒之間,不單單是一種飲品,而是一種藝術,一種哲學。願時間和閱歷幫我提升到那一種境界……
一般認為:茶藝和茶道相互依存,茶藝的終級目的是茶道,茶道則能透過茶藝來慢慢領悟。還是從茶藝入手來談。茶藝之本在於純美,茶藝之韻在於雅緻,茶藝之德在於對大自然的敬崇感激。茶藝並不複雜,茶道並不高深。茶藝傳達的是: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理念。讓苟延殘喘於現代文明中的你我,讓為生活壓力所迫的人們得到與自然交融溝通的機會,讓漂泊的心清靜下來,凝聽小宇宙發出的祥和之聲,這樣,也就領悟茶道了。
在日本,飲茶作為一種習俗,完全溶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歸到源頭大約是宋朝時一位叫榮西的僧人將茶種帶回了日本,他還撰寫了一本《吃茶養生記》。應該說,這些極大推動了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和興起。
室町時代中期,一休禪師和村田珠光共同建立了“茶之湯”,應該說這就是日本茶道的前身了。
接下來還有兩位應該提一提:武野紹鷗和千利休。他們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