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起,唐朝的華夷大將,文臣士人,爭赴國難,忠心為主,顏真卿、戴履謙、程千里、段秀實、李嗣業、馬燧、李抱玉、李抱真、路嗣恭、王思禮、魯炅、王難得、辛雲京、馮河清、白孝德、渾王鹹等等,或中華茂族,或出身行伍,或高麗鐵勒,或突厥雜胡,智勇守節,心如鐵石,忘身許國,構著了中華民族信義忠勇的道德基石,千載之下,凜凜猶生!
善始無終 反噬國家——“安史之亂”中的另類大將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家族本是鐵勒九大姓之一僕骨部,因音訛為僕固,以部落為姓。歷史上,僕固部與中原王朝的關係一直是“時叛時降”,其祖先最早為匈奴別部,後又成為過突厥的臣屬。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包括僕固部落在內的鐵勒九姓附唐,幾世為金微都督,到僕固懷恩這輩,已歷四世。
由於世襲武職,僕固懷恩對征伐戰鬥非常內行,“曉識戎情,部分謹嚴”,雖然是個高度漢化而又通曉邊陲各少數民族內情的唐朝邊將。
安祿山造反,僕固懷恩就跟隨朔雲節度使郭子儀在雲中(今山西大同)大破賊兵;在馬邑斬殺七千多叛軍;配合李光弼部在常山、趙郡、沙河等地苦戰,擊走史思明叛軍。唐肅宗即位後,馬上與郭子儀赴靈武勤王。由於安祿山引誘同羅部落叛變,僕固懷恩在郭子儀指揮下率軍迎擊。由於先戰不利,僕固懷恩的兒子僕固玢兵敗投降。小夥子機靈,後來乘人不備又隻身逃回唐營。僕固懷恩大義滅親,“叱而斬之”。見到將軍連親兒子都不饒貸,唐軍將士無不以一當百,殊死拼鬥,大破同羅部落,收繳器械、駝馬無數。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僕固懷恩又跟從郭子儀攻克馮翊、河東兩郡,襲破潼關。不久,賊將安守忠等人率大部叛軍進攻唐軍,雙方苦戰兩天,唐軍不支潰敗,僕固懷恩退至渭水,由於沒有舟船可渡,僕固懷恩抱著所騎戰馬的脖子渡河,倖免一死。五月,賊將李歸仁率勁騎五千邀擊郭子儀於三原北,“子儀窘急”,幸虧僕固懷恩等五將伏兵於路,打得李歸仁大敗而去。
唐肅宗以廣平王李豫(後來的唐代宗)為元師,郭子儀為副元師,意圖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僕固懷恩帶領回紇六千多騎兵,與唐軍協同作戰,屢立殊功。兩京收復後,因功獲授開府、豐國公、同節度副使。
長安一戰,唐將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後軍。安史叛軍十多萬人與唐軍對陣。賊將李歸仁挑戰,唐軍前進逼逐,叛軍突然起步直衝,出乎意料,唐軍後卻,軍中驚亂,賊兵趁勢亂搶唐軍器械輜重。胡人出身的大將李嗣業見形勢危急,對郭子儀說:“今天如果我不以身餌賊,我軍無孑遺矣!”於是,李嗣業脫光膀子,手執陌刀立於陣前,大呼奮擊。“當其刀者,人馬俱碎,殺數十人,(唐)陣乃稍定”。緊接著,李嗣業身後唐軍前軍各執長刀,如牆而進,大將身先士卒,所向披靡。
安史叛軍皆是經驗豐富的職業軍人,見唐軍氣盛,就埋伏精兵於陣側,準備等唐軍前軍過後躍出偷襲。還未舉旗發兵,僕固懷恩從間諜口中知曉實情,率回紇騎兵蜂擁而上,把埋伏的賊兵“剪滅殆盡”,“賊由是氣索”,一下子洩氣反走。唐軍前後夾擊,斬首六萬多級,被踐踏至死或摔死於溝塹的也有萬餘,“賊遂大潰”。如果沒有僕固懷恩截殺埋伏賊兵,雙方勝負還真難以預料。
唐肅宗乾元元年至乾元二年(公元759至760年),僕固懷恩跟隨郭子儀把安祿山的兒子安慶諸包圍於相州。在五個多月時間裡,他常為先鋒,“堅敵大陣,必經其戰,勇冠三軍。”李光弼代郭子儀為主師後,僕固懷恩為副,仍舊摧鋒陷敵,多次獲勝。乾元二年,他被唐廷封為大寧郡王。其子僕固瑒也隨父出身入死,軍中號為“鬥將”。
唐代宗繼位後,仍以僕固懷恩為郭子儀的副手,為朔方行營節度。當時,史思明與回紇新登位的登裡可汗搭上線,回紇派兵近十萬入塞,有侵擾進襲之意。登裡可汗不是外人,他爸爸毗伽闕可汗的皇后(可敦)是唐肅宗親女,他自己的皇后是僕固懷恩的親女,因此,這位率大軍進塞的登裡可汗實際上僕固懷恩的女婿。登裡可汗上表,要與老丈人僕固懷恩和老奶奶(懷恩之母)見面,唐代宗下詔答應(此時他不能不答應)。僕固懷恩聞訊心中暗驚,怕有通敵嫌疑,不敢去和登裡可汗見面。唐氏宗又下手詔,賜鐵券,明白表示朝廷無嫌猜之心。
僕固懷恩與登裡可汗在太原相見,敘翁婿之禮,“可汗大悅,遂許助唐廷討史朝義”。這句話也真應了“虜性反覆”那句話,有奶就是娘,誰給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