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9部分

我仔細些!莫要去學那安德海!”慈禧的面色仍然很是平和,但說話的口氣卻透著一絲嚴厲,“別以為我不知道你那點花花腸子!到時候真要出了事,我可救不了你!”

“奴才不敢!奴才不敢!”

“起來吧。也別在這兒候著了,趕緊去辦吧!”

“嗻——”

十日後,福州,船政衙署。

“他們這第二輪來得好快!”徐潤放下了手中的邸報,對林義哲說道,“果然不出所料,他們這一回,不光是要大人為姑母守制,還要大人休妻呢。”

林義哲剛才已經看過了邸報,就在幾天前,以翰林院編修王士俁為首的清流言官們再次掀起一輪參劾自己的狂潮!

王士俁在摺子裡首先直斥林義哲“不為慈親守制,貪戀權位”,是“不守臣節”的“名教罪人”,接著又指責林義哲“身為朝廷大員,於慈親病重時暗納番女淫樂,不顧廉恥,甘與鬼番為伍”,是“盛世妖孽”、“狗彘不如”!

這個摺子一上,各路清流言官們紛紛跟進,彈劾的內容,和王士俁的摺子大同小異,一是要林義哲守制,二是要林義哲休掉額綾,一時間可謂撲天蓋地,大有將林義哲一舉吞沒之勢。

“守制可以,姑母待我有如親生,是這世上最疼愛我之人,為姑母守制,我所願也。”林義哲怒道,“但要我休棄額綾,卻是萬萬不能!”

“大人可知,休妻與否,尚是末節。”徐潤道,“這逼大人丁憂守制一項,才是真正的殺著!”

丁憂是中國古代傳統喪禮,指遭逢父母或祖父母之喪。按照規定丁憂期間要全身心傷痛、思念亡故之人,不可以工作、不可以聽音樂食酒肉、不可以近女色,要穿布衣草鞋、要在父母墳墓前蓋草舍陪伴父母。史書上常常有稱讚孝子丁憂期間嘔血三升、三日則枯瘦如柴的文章,誇張與否,無從考證,但以此可看出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標準和倫理要求。但道德規範只是在********層面,而具體將丁憂制度強制執行實施的,則來源於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以及政府的硬性規章。歷朝歷代都對官員有因父母喪要棄官離職的制度。

丁憂可以說是儒家文化的特殊產物之一,這種制度來源與孔聖人的守孝三年的“仁”。西漢初,高祖劉邦開始重視利用儒家學術樹立帝王威信,但儒家的地位還不高,後來又遇到漢初的“老黃時期”,直到武帝獨尊儒術,儒家學術及儒生才開始翻身,西漢政府明文規定在朝廷供職人員丁憂三年,至東漢時,丁憂制度已盛行。魏晉時世風彌華,文人常常作出異於常理的事情,但丁憂一事仍然延續。司馬昭就大力提倡孝道,就連放蕩不羈的竹林七賢亦未能脫免,嵇康遇禍,掛的罪名也是“孝”。此後歷代均有規定,且品官丁憂,若匿而不報,一經查出,將受到懲處。到了明朝,平民皇帝朱元璋是個比較務實的人,所以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為避免曠官廢事,定製除父母、祖父母等重要直系親屬丁憂外,期喪只能遣人致祭而已。為了皇上,士大夫只好“以義斷恩”了,而明朝武官更無丁憂之制。

清初時受儒家文化影響不深,而且面對著很多實際的統治問題,雖然政府以儒學理學治理國家,但總體畢竟比較務實,政府對丁憂的要求不再嚴格。雍正初年,有一個叫朱軾的重臣,也是精研禮記的一代經師,因為正在主持興修水利的大事,母喪期間,就沒有丁憂。丁憂時候,朝廷根據需要,不許在職官員丁憂守制,稱奪情,或有的守制未滿,而應朝廷之召出來應職者,稱起復。奪情不是什麼人都可以享受的待遇,一般只對身份地位特殊、起重大作用的官員使用。

丁憂就要辭官,而奪情是極少的事情。所以對大部分在職官員來說,丁憂就意味著權利和利益的喪失、意味著脫離自己苦心經營的關係網、意味的仕途前程的挫折,尤其是那些“肥缺”的官員,晚一天丁憂就多得益一天。

在晚清時,士子讀書人歷來把自己認為是“正學”宗師之後,在他們看來,隱匿不報父母之喪,看作是熱衷利祿、貪戀權位的小人行徑,不丁憂就大逆不道,接受奪情也是小人所為。而林義哲不為撫養自己的姑母林普晴守制,又在姑母病重期間納番女為妾,不光是“貪戀權位”,而且還“傷風敗俗”!

而徐潤知道,清流們之所以在這上面大做文章,目的就是要逼迫林義哲守制三年!

“大人可知,你要真是守制三年,這三年之中,任是有何等重大變故,大人都將無能為力!“

“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林義哲看到徐潤焦急的樣子,明白他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