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才意識到這一點!”
船政“威遠”級巡洋艦(圖)
“威遠”級巡洋艦是船政建造的第一級鐵肋木殼巡洋艦,標準排水量1700噸,是完全屏棄了“兵商兩用”思想的純粹軍艦,艦長71米,艦寬10米,吃水5米,動力採用康邦250馬力蒸汽機,實數馬力1700匹,配備190毫米換門架式主炮2門,140毫米炮7門,其中艏樓是1門140毫米炮和一門換門架式190毫米炮,兩側共6門140毫米炮,艦尾又是1門換門架式190毫米主炮,另外“威遠”配備有極具威力的近戰武器——“林氏機槍”6挺,是當時船政建造的火力最為強大的戰艦。
從外形上看,“威遠”艦有別於以往的船政軍艦採用的飛剪首,是典型的撞角首,而且是當時法國海軍招牌式的“大鼻子”撞角首,6米長的大鼻子撞角顯得霸氣十足。“威遠”艦的航速為14節,在船政也是首屈一指的。採用全新工藝,配備全新蒸汽機的“威遠”艦一經問世,引起了多地督撫的羨慕心動,紛紛要求調撥。“威遠”級後續艦共有“超武”、“澄慶”、“橫海”、“康濟”、“福靖”、“建靖”6艘,其中最後完工的“福靖”、“建靖”應林義哲對抗日本海軍鐵甲艦的要求,做了改裝,進一步加強了火力和裝甲防護,升級為了裝甲巡洋艦。甲戌年(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威遠”級七艦全部參加了“琅嶠海戰”和“東海海戰”,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從“湄雲”到“飛霆”(圖)
“湄雲”級炮艦屬於福建船政五年計劃中制定的80(虛數)馬力軍艦,按照最初的設想,80馬力軍艦屬於“乘船廠閒工”,見縫插針建造的小型附帶產品。但在設計過程中出於著重加強偵報艦功能的考慮,將主機改換為一座法國最新研製的臥式的150虛數馬力小型複合式蒸汽機,使之升級為150虛馬力(750實數馬力)的高速炮艦。艦體長51。8米,寬7。48米,艙深4。57米,吃水3。39米,艦艏線型與“萬年清”沒有明顯區別,還是帶著漂亮的飛剪艏。外形與江南製造局建造的“操江”酷似。
該級艦武備包括一門威力較大的120毫米口徑法制前膛炮(1872年改為一門140毫米法制後膛炮)和4門75毫米普魯士製造的後膛炮(舢舨炮)。其中主炮以換門架的方式安裝于飛橋之前的露天甲板處,剩餘的4門75毫米副炮則分別安裝在煙囪之後的露天甲板兩舷。1872年的改造中,該級艦陸續添裝了4門“林-哈乞開斯”40毫米單管機關炮和2挺“林-加特林”機槍。
該級艦總共建有“嵋雲”、“福星”、“建星”、“福勝”、“建勝”、“鎮海”、“靖遠”、“振威”八艘,從“福勝”開始為容納200(虛數)馬力主機,艦體尺度和排水量都有所增加,最高航速能達到14節。該級艦甫一問世,立即就成了調撥各省沿海防務的搶手貨。
中日甲戌戰爭期間,除“湄雲”艦依舊駐防北洋外,其餘七艘均參戰。其中南洋水師系統內的“鎮海”、“靖遠”和“振威”三艦參加了“鳳山島海戰”,因不敵日本鐵甲艦“龍驤”等艦的重炮,“振威”受創,“靖遠”和“鎮海”戰沉;船政水師系統內的“福星”、“建星”、“福勝”、“建勝”四艦參加了“琅橋海戰”,擊沉日艦“孟春”,對海戰勝利功不可沒。
為了更加著重挖掘“高速偵報艦”功能,林義哲指示船政總工程師達士博在“湄雲”級的基礎上設計一型高速通報艦,這就是“飛霆”級的由來。
“飛霆”號高速通報艦的線型是經過船政總工程師達士博的精心設計的,它加長了“湄雲”級的長度(全長不含艦艏斜桅就達到了62。5米,“嵋雲”級僅為58米),縮短了寬度(由嵋雲級的7。48米縮為7。3米),更有利於高速航行;動力系統配置十分新潮,採用的是英式250虛數馬力、2000實數馬力的三漲複合蒸汽輪機(“威遠”級主機的改進型號),裝有4臺汽車式鍋爐。當時三漲複合蒸汽輪機在英國也是新鮮玩意,英國人將這種主機提供給船政既是出於制衡法國在船政的影響力,也有拿中國軍艦當“小白鼠”試驗新動力系統的因素。(而由於當時汽車式鍋爐和法式雙頭圓式高壓鍋爐紙面效能不分伯仲,因此船政在建造“飛霆”級高速通報艦的時候採用的兼收幷蓄的方式——首艦“飛霆”和次艦“飛鷹”採用汽車式鍋爐,而三艦“飛鵬”和四艦“飛鴻”則採用了法式圓式高壓鍋爐)正是有了如此堪稱奢侈的動力配置使得“飛霆”號成為一艘不折不扣的高速艦艇(當然,該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