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歷史走到了宋代,說書非常盛行,內容多是歷史故事,佛經故事,愛情故事和俠義故事。唐僧取經故事是很好的一個題材。《西遊記》最早的雛形是以說書人的詩話體出現的,所謂詩話就是有詩有話的意思(按《西遊記資料彙編》編者注裡講《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性質近於佛經的偈贊,話文也和佛經相近,體裁與唐朝,五代“講唱經文”的俗講類似。)由此可知,《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可能是由唐,五代“講唱經文”過渡過來的。
在這本書裡出現了孫悟空的前身,猴行者“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我今來助和尚取經,此去百萬程途,經過三十六國多有禍難之處。”(《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行程遇猴行者處第二)和眾多學者普遍認為沙僧的前身深沙神“一墮深沙五百春,渾家眷屬受災殃。金橋手託從師過,豈薦神化卻金身。”
在詩話裡,也將主角唐僧轉變到這個猴行者身上來,一路上,猴行者降妖伏怪,施展變化,功成正果“太宗後封猴行者為銅筋鐵骨大聖”(《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到陝西王長者妻殺兒處第十七)。
有人認為《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裡主要是以宣揚佛教為主旨的,如過獅子林中,麒麟、獅子口銜香花,皆來供養。顯然這些猛獸的馴服是受到了西方聖土的教化。
在唐宋時期與明本《西遊記》有異(佔絕大多數),有同(少數),應為“進化鏈”中的發展期。
西遊記演化過程中之元明成熟期
到了元朝,從出土的元瓷州窯唐僧取經瓷枕上來看,說明取經故事已經定型:孫悟空持如意金箍棒。豬八戒長嘴大耳,扛九齒釘耙。唐僧騎馬揚鞭。沙僧手舉仗傘從行。元朝戲曲形式非常繁榮,元人吳昌齡做《唐三藏西天取經》(以佚)又一說為明楊景賢著。由於是戲曲的形式,更易為廣大人民所接受,想象,流傳下來,成為民間傳奇故事。
元末明初也的確出現過與今本《西遊記》大同小異的《西遊記平話》。在朝鮮人學漢語的《樸通事諺解》和《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一百三十九送字韻夢字類(夢斬涇河龍)均有記載,可為互證。
《樸通事諺解》中提到“師陀國,黑熊精、黃風怪、地湧夫人、蜘蛛精、獅子怪、多目怪、紅孩兒怪、棘溝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國。”及殘文中提到的孫悟空的來歷及車遲國與今本《西遊記》類似。《樸通事諺解》文中提到:“我兩個部前買文書去來”。“買甚麼文書去?”“買《趙太祖飛龍記》、《唐三藏西遊記》去。(《西遊記》:三藏法師往西域取經三百卷而來,記其往來始末為書,名曰《西遊記》)。“買時買《四書》《六經》也好,既讀孔聖之書,必達周公之禮,要怎麼那一等平話?”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來,既然能布錢買到,說明這本書當時已經廣為流傳。可惜今天已經亡佚,雖然這給《西遊記》研究工作帶來遺憾,但也說明了一種情況,我認為是這樣的:明朝關於《西遊記》的傳說很多,版本不一,很可能楊景賢所作《西遊記雜劇》(簡稱楊本)。朱鼎臣所著《唐三藏西遊釋厄傳》(簡稱朱本)和吳承恩著《西遊記》(簡稱吳本)。應是根據民間不同版本所寫,如《西遊記雜劇》提到神猴兄弟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妹巫枝祁聖母,大兄齊天大聖,小聖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這些內容在吳本西遊記裡沒有,包括主角通天大聖和吳本里的齊天大聖也是略有不同。但吳本《西遊記》有與此相關內容:“小弟既稱齊天大聖,你們亦可以大聖稱之。”於是孫悟空的六個義兄弟各稱為平天大聖,復海大聖,混天大聖,移山大聖,通風大聖,驅神大聖。這應為又一版本。這就好比一場考試,看誰的文化沉澱好,流傳範圍廣,因為吳本《西遊記》有著其它版本無可比擬的優點,掩蓋其它版本傳承下來,為我們所熟知。。 最好的txt下載網
吳承恩其人
歷史的名著應該歷史的看。吳本《西遊記》究竟有作者什麼思想寓於其中呢?“古人往矣,古人不可見,而可見古人之心者,唯在於書。”我們不能對歷史事件和名著進行臆斷。讓我們把歷史回放到吳承恩所處的時代——十六世紀的大明王朝。
吳承恩約於1510年出生,學術界對吳承恩生卒年說法不一,有人根據吳承恩《石鼎聯句圖題詞》大體推算一下,條件如下:“因憶少兒時,侍客談此,僕率爾對曰……回思此對二十餘年矣!”自署“丙午秋日”。
丙午:公元一五四六年。
少兒時:古人男子十六稱弱冠(女子十五稱及笄),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