塊遮羞布罷了。衣帶詔和他袁本初有何關係?漢獻帝寫血書時,袁紹又在哪裡待著呢?若是漢獻帝在他的手裡,只怕會比在曹操手底下更慘。
不過這些對太史慈來講都不重要,問題的關鍵是徐庶建議自己與劉虞結盟這個主意到底有沒有必要,甚至要考慮到利害關係。
要知此時的劉虞已經並非是歷史上的劉虞,因為這個不懂軍事的政治天才手下有了劉關張。這讓太史慈完全判斷不出歷史的走向。
中國的北方已經不再向歷史一樣,是曹操、袁紹、公孫瓚、呂布、乃至陶謙爭雄的地方了。至少多了他太史慈和劉虞。若是有人說劉虞在手下還有劉關張的情況下,還會被公孫瓚輕易滅掉,打死太史慈都不相信。
甚至太史慈都在擔心,最後的結果會否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並非是曹操,而是這個劉虞。他可是皇室宗親啊!
要他去投向劉虞,那麼青州剛剛起步的改革怎麼辦?難道就此作廢?劉虞做皇帝或許會不錯,但他無力改變世家大族把持政治的現狀,充其量就是第二個光武帝。
未來將會怎樣呢?
()
要是知道這樣,當初還不如讓太史慈當平原縣令,自己找個機會收拾掉他的了。
不過令劉備這樣的死法,太史慈又實在有點接受不了。
正在矛盾中,管寧匆匆而入,劈頭蓋臉道:“主上,曹孟德發出討伐董卓的檄文了!”
太史慈和郭嘉對望一眼,知道該來的終於會來。
公元一百九十年一月,諸侯會盟。
與徐州刺史陶謙聯袂而來的太史慈帶領大軍到時,已有許多人到此。
太史慈此次西來,以郭嘉為軍師,領軍中祭酒之職。
至於將領,只帶了高順、徐盛、廖化、杜遠、武安國幾人,兵力也不過五萬。但只要想一想這三萬人均是出自高順幾年來訓練的手筆,就可知道軍隊的可怕處——這是一隻三萬人的陷陣營。
本來太史慈不想讓武安國來,生怕這位猛將見到呂布時弄得缺胳膊少腿的,那就得不償失了,誰知道那個多事的孔融偏偏讓武安國隨太史慈出征,理由是他不能去討伐董卓,要讓被他一手提拔的武安國代表他去。
這個武安國是個知恩圖報的人,當然慨然應諾,大軍出征前,孔融還特意送武安國到城外,弄得武安國眼眶溼潤,指天立誓要奮勇爭先,為國殺敵。
聽得當時太史慈就心中哀嘆,也不知道能不能保住他的那一隻手,別搞不好連小命都丟了。
自從在洛陽與呂布一戰後,太史慈的武功終於迎來了突破,一直到現在仍然在精修漸進中,不過自己現在是否是呂布的對手則要打過才知道。要知道那時的呂布可是在於王越酣戰之後,殺氣和意志都有所下降的時候,雖然事後也曾檢視過王越的屍體和傷口,也可以估計出個大概,但終有偏差。
轉過頭去看看陶謙這老狐狸,這次出征也沒有帶多少人,只比太史慈多一點點,並且才一見面就像太史慈大吐苦水,說昌稀難以對付,戰局不利,所幸有太史慈派出的臧霸大軍幫忙,否則不堪設想。所以將領就帶了一個曹豹,一個糜芳。而且士兵大部分都是步兵,並沒有名震天下的丹陽鐵騎。
太史慈好笑的看著陶謙,有一搭沒一搭的和陶謙嘮嗑,在無聊的行軍途中倒也是一件快事。
陶謙與太史慈到諸侯會合處時,眾諸侯已安營下寨,綿延將近有二百餘里。
聞聽太史慈到來,曹操等人出中軍帳相迎。其中有許多老朋友:曹操、袁術、劉岱、鮑信、公孫瓚都是老熟人了,見面自然是十分的親熱。
曹操的好朋友陳留太守張邈,見到太史慈也還算親熱。看看正在微笑的曹操,再看看其貌不揚的張邈,太史慈心生感觸,只怕兩人此時還不知道日後的翻臉吧!又想要問問那個典韋是不是還在張邈的帳下用命,最後還是忍下了。
還有一個人對太史慈十分的熱情,當然是東郡太守喬瑁了,大概是因為自己那些年對他兒子的照顧吧?
氣派大得嚇人的當然是冀州刺史韓馥和山陽太守袁遺了。
其他如豫州刺史孔伷、河內郡太守王匡、廣陵太守張超、上黨太守張楊則是第一次見面,打過招呼便算完。
太史慈看看場面,發現正主袁紹還沒有來,那個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也沒有來。至於劉備嘛,則太史慈也無法判斷到底會不會來,畢竟在劉虞的手下辦事,而劉虞一直態度曖昧。
就在眾人客套時,又有一支人馬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