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舉嘆息道:“朱大哥是均州軍第一批為國效忠之士,他們的英雄事蹟,張大人每每掛在嘴邊,朱大人為人忠義,實在讓人唏噓。”
“多謝張大人,多謝這位小兄弟。”婦人眼睛微微發紅,道:“奴家相公也多次提到張大人為人重情重義,是可以效死之人,當年奴家與相公逃亡均州,也多得張大人資助,才生存下來,相公為國效忠,也算是報了張大人恩義。”
幾人交談了一會,朱娘子畢竟來自金國,手藝算不上靈巧,但基本的手法也算是有眼有板,葛氏自然又把朱娘子和她兩個孩子帶上。
眾人繞了一圈,再找了一個熟手的婦人,這個婦人倒是均州人,只是鄉下孩子較多,生活比較艱難,於是抱著一絲希望來到均州想碰一下運氣,想不到就碰到了葛娘子,一路上自然對葛娘子感激不盡。
回到葛氏裁縫店,張娘子已派人把鄰居的鑰匙送過來,張娘子開啟房門,佈局完全跟葛氏裁縫店的一模一樣,於是把三人安排了一下,約定今日休息一下,第二天便開工。
到了下午,把方大嫂、朱娘子等幾個人叫過來,眾人合力做了一燉豐盛的晚餐,幾個人在一起吃了一頓團圓飯,也算是完成了葛氏裁縫店擴張的第一步。
朱娘子的兩個孩子跟牛蛙差不多大,都是在均州書院求學,眾人吃了晚飯,一起把三個娃娃送到書院。
方大嫂安定下來,又吃飽了飯,終於回過神醒悟過來,對葛氏的收留自然是萬分感激不已。
第三十二章 生財有道(12)
次日一早,泥水工匠就來了。來的應該是一對父子,年紀較大的應該有四十歲,但不願意說話,臉色也黝黑髮亮;年紀小的還不到二十歲,但很願意說話,一見面就唧唧哇哇的說過不停,兩人把房子前後左右看了一下,還低聲交談了一會,不過多半是兒子說話,父親點頭或搖頭。
年紀小的工匠才道:“這堵牆是承重牆,不好完全打通,只能開啟一半,而且還要用橫樑加固上面的房頂。”
葛氏有點遲疑,葛老頭不在,陳大舉沒空過來,張娘子自然還在衙門,她一下子也沒了主意,朱娘子猶疑了一會,低聲道:“可以把牆開啟,加固屋頂,再用幾根柱子頂住,然後在順著後牆隔開幾間小房子用作試衣服,還可以承重,不知道東家認為怎樣?”
葛氏猶疑了片刻,想象了一下房子改造後的樣子,確實不錯,也很方便,於是把朱娘子的話說一遍,小工匠眼睛一亮,然後又和老工匠低頭說了一會,最後還起了不少爭吵,良久小工匠才站起來,道:“阿爹說了,這工程量大了很多,需要多收三貫銀子。”
之前陳大舉幫忙談好了價格,現在竟然要漲價,算下來改造這兩間大堂就要花費七兩銀子了,在鄉下不要說一間大屋,就上是一間大屋加上一間小屋也做好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不但要給兩個大小工匠七兩銀子,還需給戶司參軍七兩銀子備案,預防葛氏拍屁股走人時沒人修復原狀。
朱娘子尷尬道:“東家,想不到給你添麻煩了。”
一下子多了幾兩銀子,朱娘子覺得自己有心幫忙辦壞事的感覺。
葛氏搖了搖頭,咬牙道:“好,就按照這樣修,不過麻煩修快一些。”
小工匠面露喜色,點頭道:“掌櫃的請放心,慢則旬日便可,快則幾天,還請掌櫃收拾一下,在下與阿爹馬上開工。”
幾人雖是婦人,但都是操勞貫的人,力氣也不小,就算是迷糊的方大嫂,力氣雖然小了一點,但也比平常婦人大很多。眾人齊心協力把大堂的布料和成衣搬到後院的小廳,反正現在牛蛙和葛老頭也不見蹤影,葛氏也不嫌棄堵路。
朱娘子不好意思看了一下葛氏,見她沒說什麼,建議道:“如今大堂要修整,不若我們就在院子裡做些衣裳,奴家聽說今年均州又是大豐收,下個禮拜日說不定人流非常多。”
有這樣好的屬下,葛娘子肯定很開心,因為朱娘子能言善道,為人又是大方得體,葛氏眼看也到了日中時分,於是讓朱娘子去市場賣點菜回來。
因為牛蛙與葛老頭都不在,院子裡也是空蕩蕩,葛娘子搬了些椅子,然後做起衣服來。
均州的婦人姓張,年紀有點大了,葛氏想了片刻,計劃按照張大娘的身體先做幾件,再按照方大嫂的身體做幾件,至於其他的到時再想辦法。
一旦開工,馬上可以看得出三人之間的差距,方大嫂雖是迷糊,但對於裁縫手藝卻是潛意識熟悉,看到標誌和資料,隨手拿出布料挑選一下,也不用葛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