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第八章 物換星移(之中)

那是一九七九年初,胡大海看到當時社會上所發生的明顯變化,感覺到有做買賣賺錢的機會了。他首先想到的是應當充分利用自家地處市中心的熱鬧街道上的有利條件。看見家門口路過的行人來來往往,母親經營的涼茶、酸嘢攤每天都有不少人來光顧,雖說只是小本生意,但做的還很不錯呢。他家的房子是祖上傳下來的兩層樓房,上下兩層都有兩間房。下層的一間房屋讓母親擺涼茶酸嘢攤檔佔用了,另一間是用來方便進出家中後院的通道,兩旁堆放著許多大件雜物之類的東西。

這天休息日,胡大海心血來潮,捲起衣袖勁頭十足地幹起活來,把空閒的那間房子裡堆放的雜物統統清空搬進後院裡,然後把天花板到地面都打掃得乾乾淨淨。晚上,他和妻子陳麗梅商量著用這間空房來開辦一個日用雜貨鋪,並說明天就去進貨來賣。

陳麗梅比胡大海小五歲,是一個殘疾人,她的左腿腳有些支撐不住整個身體的重量,走起路來高低不平。一直以來,她在街道辦的一家福利廠裡當一名勤雜工。

“你也沒經過居委會的批准同意,就要先拿錢出來去進貨,可萬一到時候人家不讓開張就麻煩了喲。”老實而善良的陳麗梅心裡有些忐忑不安,擔心地問道:“這麼幹,能行嗎?”

“前怕狼後怕虎,成不了大事。”胡大海坐在屋裡一支菸接著一支菸地抽著,思前想後地考慮了一晚上,最後還是下定決心了。他大手一揮,斬釘截鐵地說道:“別管它,先幹起來再說。”

妻子陳麗梅的擔心並不是空穴來風。就在雜貨店開張營業的那天下午,居委會姓李的女主任果然反剪著雙手、黑著一副臉面,上門來興師問罪了。她責問胡大海到底是經過那一級組織的同意,竟敢如此膽大包天地擅自開店賣貨。見胡大海只是嗯嗯啊啊地應付著她,就是不肯關門,李主任氣得拍起桌子來。她大聲地勒令他馬上關門,還嚷嚷著不關門就有他的好戲看。迫於居委會的權力干涉,他只好乖乖地先關了店鋪。事情弄得如此糟糕,逼得胡大海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亂轉。可他仍不死心,繞盡腦汁,最終還是想出一個可行的辦法:以妻子陳麗梅是殘疾人的身份,掛靠在街道福利工廠的名義之下來註冊開辦這雜貨店,其性質是屬於街道集體所有制的,只是經營管理權歸陳麗梅個人承包。作為交換條件,街道福利工廠不但不給陳麗梅發工資,還得反過來每月交承包管理費。就這樣折騰了一番之後,胡大海家的雜貨店總算是堂堂正正地開了門。

從此,每天下了班後,胡大海便急急忙忙地踏著三輪車趕回家給妻子幫忙,不是去跑進貨,就是替換妻子賣貨,一會兒都不閒著。就這樣,夫妻倆起早摸黑地幹,一心一意地把生意做下去。日子一長,雜貨店裡的生意也漸漸有了起色。

一年之後,胡大海把經營店鋪所賺來的錢又全部投資進去,加大了經營資本,在自家雜貨店旁邊又租賃了鄰居家的面門,擴大了經營範圍和地盤,改掛起了“昆鵬糖菸酒商店”的牌子。門面一擴大,售賣的貨也更多,妻子一個人實在是照顧不過來。正缺人手,陳麗梅的遠房侄女唐秋燕十六、七歲,從鄉下來城裡投奔胡大海家,便留在店裡幫工幹活。儘管如此,由於每天開店時間太長了,只有兩個人還是忙不過來。胡大海靜下心來一合計,自己在單位裡風裡來雨裡去的幹活,掙的也就是那一點死工資,還不如回來和妻子把商店經營好划得來嘛。

一九八一年初,眼看著自家店裡的生意越來越紅火,胡大海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終於下決心辭去公職自己當老闆了。為了方便店裡的經營,他把這兩家門面中間的牆壁打掉,使之合二為一,經過重新裝修,又改掛出“昆鵬日用百貨經銷商店”的新招牌。

一九八一年以後,中央電視臺播放節目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彩了。每天晚上在黃金時間裡,開始熱播那些引進的美國、日本以及香港電視劇,如:《大西洋底來的人》、《加里森敢死隊》,《血疑》、《排球女將》、《霍元甲》、《上海灘》等,這些都是轟動一時、萬人空巷爭看的電視劇,極大地吸引著當時國內人們的眼球。而此時在城市裡,普通老百姓家裡基本上是沒有電視機的,人們只能到本單位去觀看屬於公家所有的電視機。一些單位禮堂或飯堂裡通常會固定有一臺十八或二十吋的黑白電視機,有專人按時負責開機和關機。在這種情況下,每天晚上往往是許多人圍繞著一臺電視機觀看,平時少說也有幾十人,有時多達上百人甚至於二、三百人。進入八十年代初,電視機這種稀有量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