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興奮起來,又返回宮中,想再多看些讓他心花怒放的報喜奏章。
看著看著,他的眉頭緊鎖起來。原來,奏章中提到的一樁事引起了他的擔憂。
由於他獎勵墾荒,不限頃畝,又減免徭役賦稅,那些大戶人家便乘機大佔土地。
河南行省的報告說:在臨漳,有的人家佔地達###頃。鄧州有擁有千畝棉田的人。
北平布政司則報告說,又發現富家隱藏逃戶,開墾的地多而納糧很少,故積有餘財而越來越富。
應天、太平、寧國、鎮江、廣德這五府,是他的老根據地,當年虧了這五府供給,他才得以西征東討,掃平陳友諒和張士誠,故開國後他下旨,永遠饒了五府稅糧。誰知那些豪富之家乘機僱工大量開墾,有的佔田已達百多頃。
有的奏章上報告,一些貧困戶因天災人禍,已開得的田地又賣給了豪富人家,開始流離失所。
兩浙的地主,常把自己的田產假寫在親鄰佃僕名下,叫做“鐵腳詭寄”,來逃避朝廷的賦役。
這種做法已在那裡相習成風,鄉里欺騙州縣,州縣欺騙府郡,奸弊百出,叫做“通天詭寄”。
他們還用灑派、包荒、移丘換段等辦法,將賦役轉移到農戶頭上。
你強我更強,剷除豪富沒商量(2)
朱元璋看到這裡,丟下筆沉思起來,他想起他的祖父賣掉田地後四處流亡的苦況;想起父母雙亡,死無葬身之地的情景;想起他雲遊天下時遇到的那些漂泊無依、四處流亡的人家,他們也是被迫賣掉田地後才落得如此下場的,窮的因無田而越窮,富的因田多而越富,元朝之亂不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嗎?
“為富不仁!”朱元璋恨恨地罵了一句,立即提筆,寫下一通詔令,抑制富戶:
“告知各地官府知曉:開墾荒地,要驗其人丁勞力,計畝配給,使貧者有所資,富者不得兼併。若兼併之人只以多佔田地為己業,不去勤勞耕種,而轉令貧民佃種,從中盤剝取利的,要治他們之罪,不得放縱。”
朱元璋知道現在應採取寬猛兼濟之術了。為政若一味施恩而不加威,則會寬而無制,事情就不好辦了。若只加威而不講仁義,則會嚴而無恩,老百姓就受不了。唯有施恩而不流於姑息,加威而不傷於刻薄殘暴,才會民安政舉。
他馬上宣來戶部尚書,問他:
“當今之世,何處民富?”
戶部尚書馬上回答:
“啟稟陛下,若依所納田稅來計算,江浙一帶多富民巨室。
以蘇州府為例,年納糧在百石至四百石的有四百九十戶。五百至一千石的,五十六戶。一千至二千石的六戶,二千至四千石的二戶,每年共納糧十五萬多石。”
朱元璋聽了臉色頓時一變,半晌沒有吱聲。沉思了好久,才沉重地說道:
“富民多豪強,在元朝時,就是這些傢伙欺凌小民,武曲鄉里,百姓深受其害。他們上可恃官府之權柄,下足以鉗制小民的財富。公家散給小民的好處,小民未必能得到,全給他們佔了。公家想在富民中有所取,則小民替他們代出了。長此以往,將富者益富,貧者益貧,二者都是致亂的本源,非設法治之不可。”
他下令,把江浙富民統統召至京城。他親自接見,給他們訓了一次話,規勸他們道:
“爾等居住鄉間,安享富貴,但爾等知也不知?古人云:民生有欲,無主乃亂。天下一日無主,則強凌弱,眾暴寡,富有者不得自安,貧者不能自存。現在,朕為爾等之主,立法定製,使富者得以保富,貧者得以安生。爾等當安分守法,能守法,就可保身。你們不要凌弱,不要吞貧,不要虐小,不要欺老,要孝敬父母,和睦親族,周給貧困,遜順鄉里,這就是守法,就是良民,就是保身之道。如果還像過去那樣橫行鄉曲,就非良民!此言望爾等牢記,努力為善!”
這些土財主們親身聆聽皇帝玉音,無不歡天喜地,趕緊叩頭稱謝。朱元璋又賞了他們一頓酒飯,一個個更是歡天喜地,口稱萬歲。
他揮手叫他們離去。看著那群人的背影,朱元璋若有所思地對宋濂說:
“朕告諭此輩,是想告誡他們去惡從善,天知道這些話靈不靈,他們聽不聽!”
他派出檢校專門打探這些人回鄉後的言行,接到的報告令他大失所望,他的諄諄教誨,對這些傢伙卻是對牛彈琴,毫無用處。
他恨得牙齒咬得格格響。
正好這時,他接到來自家鄉臨濠的訊息,那裡貧者遷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