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免兩減半”是李雲天給予那些來交趾投資常用物資商賈的優惠政策,其實最開始時是“兩免三減半”,也就是說頭兩年免徵商業稅,第三年到第五年收商業稅的一半,第六年開始徵收全額,以此來支援商賈們集中資金開啟交趾當地的市場。
不過很快李雲天就調整了這個優惠政策,進行了進一步的優惠,將“兩免三減半”改為了“三免兩減半”,也就是商賈們投資交趾生意頭三年免徵商業稅,第四年和第五年收商業稅的一半,第六年開始再徵收全額。
有了五年的緩衝期後,那些商賈在交趾的生意將步入正軌,表面上看來交趾的地方衙門好像吃虧了,少收了五年的稅金,但從長遠來看卻是一項促進交趾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畢竟交趾對大明來說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偏遠地區,在李雲天看來官府的財力有限,單憑官府的話很難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吸引外來資金。
跟兩京十三省相比,交趾對於商賈而言並沒有吸引力,因此李雲天唯有從商業政策上入手來引起那些商賈的興趣,減免稅金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舉措。
其實,李雲天不僅從稅金上給予了那些前去交趾投資的商賈巨大的優惠,而且還提高了商賈的地位,在交趾各州府成立商業協會,擁有向交趾商務司提議和投訴的權利,而交趾商務司將對其提供庇護。
正是依靠著李雲天所提供的種種優惠政策,使得越來越多的江南商人被吸引去了交趾,對推動交趾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北方的商人因為距離交趾太遠因此前去交趾做生意的人寥寥無幾。
在李雲天看來,他這次涉及到劉仁的案子其實是一次很好的廣告機會,故而這才在堂審上大張旗鼓地宣傳著交趾優良的商業環境,以吸引更多的商賈前去交趾投資。
由於交趾“三免兩減半”的稅收政策與大明兩京十三省的稅收政策不同,因此李雲天為了避免招致兩京十三省衙門的非議而採取了低調行事的方式,否則必定會被外界看成是好大喜功、沽名釣譽、以犧牲朝廷的稅金來討好商賈的偽君子,屆時將會有很多的麻煩,這樣對交趾的發展殊為不利。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個道理李雲天深以為然,故而他才不會大張旗鼓地宣揚交趾優惠的稅收政策。
而且,李雲天擔心一旦交趾的稅收優惠政策正式對外公佈後,兩京十三省各地方衙門會以穩定地方商業秩序為名聯合抵制,屆時宣德帝十有八九會廢除交趾的“三免兩減半”等優惠政策。
再者說了,交趾叛亂平定後千瘡百孔,百廢俱興,只有那些腰纏萬貫的大商人才有能力前來投資,那些中小商賈即便是想去交趾做生意也沒有這個實力,故而宣德九年以前到交趾做生意的商賈以大商人為主,基本上都是透過朋友間的介紹來交趾碰運氣。
不過現在的形勢不同,經過六年多的發展交趾的經濟已經步入了正軌,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商業上的需求急速增長,這就給那些中小商人提供了做生意的機會。
雖然李雲天不能主動向外界透露交趾優惠的稅收政策,但是卻可以被動地把這個訊息釋出出去,這樣一來兩京十三省的地方官府也就不好再說什麼,反而還會因為交趾糟糕的經濟環境和被迫收取高稅率而對李雲天產生同情,這就是俗稱的“借勢”。
李雲天正是借了此次劉仁一案的勢,趁機向外界宣傳交趾的經濟政策,必能吸引大量的商賈前去交趾冒險。
值得一提的是,九州商會已經成立了一家銀號,李雲天準備讓其給需要資金的商人發放低息貸款,以解決那些商人資金不足的困擾,這在大明商界可是史無前例的事情。
即便是阿仇和方良也絕對不會想到,兩人這次費盡心機給李雲天設計了一個局,反而給了李雲天一個宣揚交趾稅收優惠政策的絕佳機會,在交趾糟糕的經濟形勢做鋪墊後沒人會覺得李雲天的“三免兩減半”是在譁眾取寵,反而能體會到他的無奈。
“董友才,你告訴本公,你們到了交趾不過三年,依然屬於免除稅金的時期,你的那些稅金印信從何而來?”
在現場眾人詫異的注視下,李雲天冷冷地望著額頭上佈滿了汗珠的董友才,神情冷峻地沉聲問道,這個錯誤對於董友才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確切的說,犯下這個錯誤的是阿仇和方良,不過這也怪不得兩人,因為交趾地處偏遠再加上經濟形勢一片大好,故而去交趾做生意的商人都忙著擴大經營,基本上無人返鄉。
這樣一來的話,交趾實行優惠稅收政策一事兩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