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部分

做最大的機密,始終不曾外洩過一個字,甚至多年來,也沒有再討論過這個問題。

有的時候,年事已高的皇帝,看到才華能力具足的年輕人時,並不會忙著去任用他,而是會反覆的“磨礪”,然後將這些人才留給自己的繼承人。之所以不提拔,是為了給新帝施恩的機會,好讓這些臣子能夠忠於新帝,幫助他儘快的穩定朝政。

有句老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便是父子相繼,這種情況也還是在所難免。畢竟每一位帝王都有自己的偏愛和喜好,也不太喜歡在自己的朝堂上留下太多前任皇帝的痕跡。而且有時候臣子們也會仗著老資格,跟新帝對著幹。而新帝則很難收服這些老臣。

尤其是當今皇帝是先帝的孫子,所以如今朝堂上的大臣,都是宦海沉浮數十年,年紀和資格都極老的那些,他們能服氣新帝一個毛頭小子壓在他們頭上,把持朝堂嗎?尤其是如今文官的權利空前膨脹,幾乎能與帝權分庭抗禮。

所以先帝未雨綢繆,為新帝留下一部分人才,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邱庭波推斷,自己也是先帝看重的人才之一,所以才始終沒辦法往上升。

雖然只是自己的一個猜測,但邱庭波也知道,這是他唯一的機會。只要老皇帝還在位一日,他就不可能出頭。既然如此,也就不需要急著到處鑽營,謀求機會了。索性繼續留在翰林院裡。

只是他也沒有想到,這一等,竟然就是十多年。

如今新帝登基,邱庭波不知道自己等的機會是否來了。因為按理說,先帝既然要將人才留給新君,自然會對此有所交代。尤其是這種皇位平穩過渡的情況下,更該如此。可是新帝那裡卻是什麼動靜都沒有,彷彿根本沒有這回事。

這一年時間,若說邱庭波心裡不激動不擔憂,自然是不可能的。但無論如何,表面上卻還需要端得住,別提多辛苦了。

所以他對父親說的那句話,與其說是安慰對方,不如說是自我安慰。

哪知這話才說了沒幾日,這日他來到翰林院,便被方老大人叫過去,說是明日的經筵,陛下點了他為侍讀!

經筵每十日一次,是由翰林院學士為皇帝講解經史,意在為皇帝增廣見聞,擴充知識,以及借鑑史實,形成完整的政治理念。雖然朝廷以儒治天下,但內部還分為種種學派,而為皇帝講課,也是向他宣傳自身理論的好機會。這也是翰林院地位特殊,被稱為“通天之路”的原因之一。畢竟只要能夠讓皇帝採納自己的理論,青雲直上便指日可待。

不過雖然有這樣的規定,但經筵卻也不是一定會有。大部分都是在皇帝求賢若渴的時候才會開設。譬如文帝年間,就曾經三次重開經筵。不過到了晚年,隨著年齡增加,精力不濟,這經筵自然也名存實亡,再也沒有開過。新帝登基之後,為了穩固朝政,吸納人才,這才重新開了經筵之講。

邱庭波也知道這是個很好的機會,然而翰林院裡論資排輩,是遠遠輪不到他的,自然也只能乾著急。

現在這好事突然落到了自己的頭上,怎不令他驚詫?

難道是皇帝終於想起來要考察先帝留給他的人才了嗎?這麼想著,邱庭波也顧不上別的,連忙將明日要將的內容熟練了一遍,力求在皇帝面前表現出色,抓住這個機會得到他的青眼。

是否能一飛沖天,便只看這一日了。

邱庭波如今的職位是翰林院侍讀,所謂侍讀者,陪皇帝讀書也。經筵上,能夠給皇帝上課的,必定都是名滿天下的大儒,翰林院學士,但是這些人年紀大了,身份也不同,不可能講一整日,這就需要侍讀的存在了。

首先,課程開始之前,侍讀要為皇帝朗誦今日所講的內容。然後在開講之後,還要在主講人休息的間隙,穿插講解自己學習的心得體會等等,讓皇帝能夠“兼收幷蓄”,觸類旁通,與自己學習所得進行比較。

所以主講人固然很重要,但侍讀若是發揮出色,又正好能夠說中皇帝的心思,那麼自然也能夠得到很好的機會。

不過邱庭波並沒有因此而急躁,因為一場經筵的侍讀並不只有自己一個,這是他的機會,也是別人的機會。若不能出彩,就只能稱為別人往上走的踏腳石。

中午休息時,看書看得頭昏腦漲的邱庭波心思一動,又來到了清薇的攤子上。

這時候天氣一天冷似一天,這個背風的巷子裡的攤子,生意反倒越來越好了。畢竟風吹不進來,兼且兩個大灶的火燒得旺旺的,一進來就能感受到鋪面的暖意,任是誰來了都不捨得再走。

邱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