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
那是1998年她採訪一個19歲女孩時聽到的稱呼。她沒想到當代女青年有這麼殘酷的經歷。那個女孩來自北京的一個單親家庭,跟著母親生活。母親沒有再婚,跟一個男人同居。這個女孩16歲開始有性經歷,來找××的原因是懷孕了,而她不知道是兩個月之內與之發生關係的6個夥伴中的哪一個。她向××借300元錢,她做墮胎手術時滿不在乎……但××那時還為這個女孩的勇氣,為這個社會進一步開放和對個性的寬容而高聲喝彩。
××一度是“反叛傳統和禁忌的旗幟”。但伴隨著4年來採訪物件的增加和每一次採訪的深入,××開始思考和醒悟:“這難道就是我們所期待的社會變革和進步嗎?”“她們沒有敬畏,沒有恐懼。比如做人工流產的女孩子,她們不認為那是個生命,而認為是身體裡的一個垃圾。好多人像爬蟲,要知道,一個女人流過產跟沒有流過產的不一樣,正常的流產跟不正常的流產也不一樣……”
××經常被採訪物件“騷擾”。寫《絕無禁忌》的時間離現在最近,因而被“騷擾”的程度最重,“這些女孩子太沒禁忌,她們認為什麼都可以用錢買。她們很直接、很‘酷’,有的上來就問,我的經歷很豐富,採訪一次給多少錢?有的上來就抓我手機,要我送給她……她們與男人分手了或是生氣的時候就讓我請吃飯,她們認為人生就是吃飯、玩、與男人在一起……”
××寫《絕無禁忌》表達了她的擔憂,在書中她寫了一個上海非常漂亮嫵媚的女孩,成了香港的女富人,她沒有一點感情,她的目的就是捕獲男人,利用其向上爬,然後一腳踹開尋找新的……這個女人也有傾訴欲,多次找××採訪她。在實際採訪時,××曾忍無可忍,對這個上海女人拍桌大罵:“你是個狡猾的魔鬼……”
她們必然後悔!××對女孩斷然判定。她最近採訪了一個得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