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習慣幾乎都是從模仿家長而來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起著全方位、立體化的示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猶如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在孩子面前,家長從自身的思想品德到生活小節,都不再是小事。要教育孩子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家長自己就要努力成為這樣的人。正如俄國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所說:“教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據各地調查資料顯示,多數兒童的不正確飲食習慣與父母的不良飲食習慣有關。現在孩子的磨蹭行為,是讓許多家長頭疼的事情。但是孩子的這種行為不是天生的,有相當一部分與父母自身行為密切相關。有些家長喜歡邊吃飯邊看電視節目或書報,這種行為就往往會使孩子養成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辦事拖沓的不良行為習慣。
很多家長也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懂得“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是怎麼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呢?有的家長會認為第一任教師就是督促孩子學好功課,孩子不懂的,講給他聽,不會做的,教給他做;孩子有缺點、錯誤,要批評他、教育他,孩子有優點、進步,要表揚他。這些固然是應該做的,但是並不僅僅限於此。因為單憑空口說教不僅收不到預期效果,有時還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你讓他去東,他偏去西,對父母的話產生反感。相反,那些天天晚上都拿出一定時間伏案讀書、鑽研業務的父母,孩子們大多會自覺地學父母的樣子,去認真做功課。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22)
家教故事
李遠哲是著名的華裔美籍化學家。1986年,其因為改進並發展了交叉分子線束的方法,在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小時候,李遠哲就具有繪畫天賦。他的父親是一個有名的畫家,從小到大耳濡目染,他從父親那裡掌握了不少畫藝,繪畫水平提高得很快。他希望將來能當一個畫家,畫出轟動世界的名畫。
然而,李遠哲的童年,是臺灣局勢非常動盪的時期。父親清楚地知道,當畫家沒有什麼出路,甚至連生存下去都很困難。他對兒子的選擇感到擔憂。
一天,當遠哲從畫室裡出來後,父親喊住了他:“遠哲,到我房間裡來,我有事要和你談談。”
遠哲知道,父親這樣鄭重其事地找他談話,一定有什麼重要的事,心裡有些忐忑不安。
走進父親的房間,父子倆相對而坐。父親用手拍了拍遠哲的肩說:“孩子,你已經慢慢長大了,爸爸想知道你以後準備從事什麼職業。”
遠哲回答:“爸爸,我想做畫家,這個你是知道的。”
父親說:“遠哲,我知道你有繪畫的天才,爸爸也願意把你培養成一個畫家。可是,你還不明白,一個人從事的職業應該與現實結合起來。現在,臺灣局勢不穩定,單靠畫畫恐怕連吃飯都成問題。爸爸建議你改變一下奮鬥方向。”
聽了父親的話,遠哲的臉色凝重起來。一直以來,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個畫家,併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
父親看出了兒子的心思。他不急於要兒子表態,而是遞給他一本《居里夫人傳》,說:“這是一本寫女科學家的書,你拿去好好看看吧,它可能對你有啟發。”
遠哲拿著這本書,心情沉重地回到自己的房間。晚上,他久久不能入睡,要不要放棄自己多年的愛好呢?父親的話又不無道理。他內心矛盾萬分。“不如看看那本《居里夫人傳》吧!”遠哲開了燈,翻開《居里夫人傳》,從頭到尾地閱讀起來。漸漸地,他被居里夫人的事蹟打動了。“她的祖國也是如此的多災多難,但她所做的一切對全世界人民是多麼偉大的貢獻啊!做人就應該做一個像居里夫人這樣的對全世界許許多多人民有貢獻的人。畫畫是我的愛好,但科學將會成為我的生命。”他已下決心,要像居里夫人那樣做一個科學家。
幾十年後,李遠哲也像居里夫人那樣站在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成為一位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
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問題
“模仿效應”對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模仿”是一把“雙刃劍”,在某些方面的模仿對孩子只能起到消極的作用。例如,當孩子身邊有人表現出某些不良行為時,孩子很容易透過模仿,並且沾染上種種惡習。因此,父母要教導孩子: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即在做事情的時候,不管其他人怎麼做,自己心中應該有評判事物的價值觀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