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了。 曾參講的對不對呢?有問題!那不叫“一以貫之”
,該“二”以貫之了,因為一個忠,一個恕,豈不是二貫?明明孔子告訴他“一以貫之”
,為什麼他變出兩個——忠恕來?
這是一個大問題。 所以說我們研究孔子的心法,這是一個討厭的問題,因此只有借用別家的東西,講幾個故事給大家聽,作為本題的參考。我們知道,目前最流行述古的禪宗,現在社會上一般都稱為“禪學”。禪宗有一個故事,在文學上也很有名的,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是說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梵文的譯音,釋迦是姓,中文的意思是“能仁”
,牟尼譯成中文是“寂默”。晚年住在靈山——也叫靈鷲山。 釋迦是十九歲丟開了王位出家,三十二歲成道弘法,一直到八十一歲才過世,有四十九年從事於教育,現在我們暫且不用宗教的觀點來研究它。)有一天上課,在禪學裡叫“上堂”
,後來我們的理學也用這個名詞。 下面有很多學生們等他,都不知道他這天要講什麼,結果他上去,半天沒有說話,他在面前的花盆中,拿了一朵花,對著大家轉一圈,好像暗示大家看一看這朵花的樣子,一句話也沒有講,下面的學生,誰也不懂老師這一個動作是什麼意思。 所以這叫做“拈花”
,就是釋迦拈
214
裡 仁 第 四102
花。 釋迦拈花後,他有一個大弟子迦葉尊者,(葉,根據舊的梵文譯音,音協。 尊者,就是年高德劭的意思。)釋迦牟尼的弟子,大部分與孔子的相反,孔子所教的都是年輕一輩。 釋迦牟尼所教的弟子,大部分比他年紀大。 佛經上記載,迦葉尊者在釋迦拈花後“破顏微笑”。什麼叫做破顏呢?
因為宗教的教育集團,上來都規規矩矩、鴉雀無聲,大家神態都很嚴肅。 可是在這嚴肅的氣氛中,迦葉尊者忍不住了,於是“噗嗤”一笑,這就叫作破顏,打破了那個嚴肅的容顏,但是不敢大笑,因為宗教性團體的戒律,等於說管理制度,非常嚴肅。 他破顏以後,沒有大笑,只是微笑。 那麼兩人的動作聯合起來,就叫做“拈花微笑”。此時釋迦牟尼講話了,這幾句話是禪學的專門用語,等於孔子對曾參講的“一以貫之”是一個道理。解釋起來是很麻煩的事情,這幾句話譯成中文是:“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音瑪哈,意為大,大成的意思。)
迦葉。“
就是說我有很好的方法,直接可以悟道的,現在已交給了這位大弟子迦葉。 這就是禪宗的開始。 所以又稱禪宗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法門。 說它不須要透過文字言語,而能傳達這個道的意思。 現在我們不是講禪學,暫時不要去研究它。(我是不大主張人家去研究的,我常常告訴朋友們不要去研究,因為怕一般人爬進去了,鑽不出來。)只是引證這樣一件事,比擬於“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類似相同。 孔子講的一貫是什麼?
而佛家又為什麼一個拈花,一個微笑?
等於我們有兩個人,一個舉起一支粉筆,另一個說:“懂了!”
除非這兩個人有“黑道”術語、暗號,才知道彼此講的是什麼。
215
202論 語 別 裁
對嗎?——一笑。現在我們再引第二個故事加以說明。 禪宗到了中國是在南北朝梁武帝時,(這個教外別傳的法門,就是脫離了佛教的經典之外,不限用文字,而以另外的方法來傳心,後來宋儒理學講“孔門心法”
,也就是套用這個名詞的意義而來。)一個印度籍的達摩祖師(所謂祖師,就是有別於教主)
,他也是王子出家,禪宗的傳心法門,到了他的時候已經是二十八代了。 我們知道,到了我國宋朝的初年,印度的佛教,整個沒有了。 阿拉伯文化的侵入,伊斯蘭教權力統治了印度。 所以宋朝以後,印度連佛教的文獻都沒有。今天要研究佛教思想,老實說,只有中國保留的文獻最完整。 十七世紀以後,英法等國才開始由印度找到殘缺的、遺留的佛教文化資料,譯成外文而產生了西方的佛學系統。 但到現在為止,他們不承認中國的佛學系統,這是西方人有意的,尤其是有些人有意製造的。實際上宋代以後,印度的佛學系統已經全部到了中國,非常完整,且具規模。印度本土的佛學則可說是銷聲匿跡了。十七世紀以後的梵文佛學系統,是另外一個系統,那應該說是西方人的後來的佛學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