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和拱衛著皇權的象徵皇宮。御林軍雖然也是皇家衛隊,但是他們的功能有點雜亂,首先他們要保衛京師大大小小官員的安全,也要保護皇室成員的安全。第二,御林軍還肩負著京師治安和巡邏周邊地區安寧的任務。第三,當欽差出行的時候,御林軍也要派人護送和保衛,充當欽差衛隊的儀仗。第四,當邊關吃緊的時候,御林軍作為預備隊,由皇帝親自指派的將領帶領下趕赴邊關禦敵。剩下的三鎮就是各地的兵馬了,但是其中有一鎮是鎮守祖陵鳳陽的。
明成祖朱棣為了從自己的親侄子建文皇帝朱允手上得到帝位,發動了“靖難之變”。成功逼走了建文皇帝,自己坐上了皇帝寶座。當時成祖皇帝是在南京城登基做皇帝的,北京城的皇宮是後來建造起來的。當明成祖北京皇宮建造好之後,就下令遷都去了北方。這時候管理崑山軍營的監軍太監剛好是一個忠於建文皇帝的太監。他為了給建文皇帝留下一點資本,也是為了將來建文皇帝能夠東山再起,故意留下了大批的軍用物資。沒想到這件事情不久之後被明成祖朱棣的錦衣衛發現了。明成祖也是一個能隱忍的人,知道訊息後竟然按兵不動,希望利用這個為誘餌引出建文皇帝朱允。明成祖朱棣萬萬沒有料到,他這個伏筆竟然挽救了自己的一個孫子。朱棣有三個出名的兒子,第一個兒子早年不但做過建文皇帝的人質,後來長期在燕京城的燕王府管理後方。後來成為了成祖皇帝的太子,後來的皇帝。二兒子跟隨成祖皇帝南征北戰,軍功最強,手下的將領也擁戴這個二王子,但是因為是次子,所以沒有做成太子。三兒子也就是後來的趙王,成為了直到明朝滅亡的時候,才被消滅的朱棣後代。太子過於文弱,二皇子過於強勢,成為了成祖皇帝朱棣的一個心病。要不是太子的兒子,也就是說要不是皇太孫比他老子更像他爺爺朱棣的話,成祖皇帝朱棣真的會改立太子。後來成祖皇帝死後才一年,這個剛做皇帝不久的太子也死了。本來不敢有非分之想了的二皇子又開始聯絡舊部,企圖推翻自己這個侄子皇帝,來一個“二次靖難之變”。新皇帝前去鳳陽祭祖,剛剛回到南京城舊皇宮不久,他這個野心勃勃的二叔就包圍了江蘇。要不是皇帝身邊的禁軍拼死抵抗,早就兵圍南京城,皇帝成為了第二個建文帝了。
正當這個皇帝覺得大勢已去的時候,駐守崑山軍營的監軍太監,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一個心腹太監,依然開啟崑山軍營裡的大批軍用物資。當時皇帝之所以處於下風,主要是軍心不穩、裝備不夠、武器不精良。前來祭祖的皇帝怎麼會想到自己的叔叔會聯合一些地方將領造自己的反?所以禁軍的裝備不多,武器也虛有其表,只是圖好看而已。有了這批實戰用的軍用物資,禁軍軍心大振。皇帝親自披掛上陣,一鼓作氣打敗叛逆,活捉了自己的叔叔當年的二皇子。事後這個皇帝下旨,崑山軍營屬於北京皇宮御馬監直屬,裡面的物資除了定期檢查和更換之外,不得動用和調配。自此來南京城就藩的藩王安享榮華也就罷了,要是有異心的話,崑山軍營就可以立即啟動應急機制,控制南京城裡藩王。原來崑山軍營表面上是拱衛南京城,實際上是監視和控制南京城裡藩王。要知道南京城是大明的陪都,能在南京城裡就藩的王爺都是皇帝的弟弟或者叔叔。在民間兄弟、叔侄是最親近的,可是在皇家這層關係也是最微妙的。好起來是打斷骨頭連著筋,不好起來就是皇帝最大的敵人。
馬明被安排到崑山軍營當監軍的時候,曾經收到過一份密旨,是嘉靖皇帝要他嚴密監視南方那個戰事的旨意。前任南京城的王爺因為妄議朝政,已經被嘉靖皇帝捉拿回京治罪,南京城裡已經沒有了王爺。馬明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監視和制衡兩江總督,也就是現在的江南總督胡宗憲。只要胡宗憲敢貪贓枉法,或者貽誤戰機的話,馬明就有權利上報**。必要的時候,可以調兵控制胡宗憲,暫時接管東南沿海軍務。看來嘉靖皇帝真的很狡猾,明面上是貶斥馬明,其實是利用自己最信任的馬明監視胡宗憲。只要手上有裝備和物資,馬上就可以招兵買馬,也可以控制周邊的軍隊,崑山軍營馬上就會成為一個新的權力中心。可是誰會想到這個未來可能是權力核心的崑山軍營,因為前任監軍太監張敬的貪汙和通敵,手下將領的瞞報,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通軍營都不如的破爛軍營。還好發現得早,要是等到事情發生了在出手的話,絕對會對崑山軍營有毀滅性的打擊。到時候作為管理崑山軍營的監軍太監馬明,就會第一個被拉出去砍頭。
第三十回 借屍還魂三十
秦泰也很吃驚,就對馬明說:“公公,不要著急。著急也沒有用。現在要想出一個解決的辦法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