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33部分

存在太大難題,畢竟世界上有幾十艘核潛艇,配備的洲際導彈如果去掉核彈頭就是一枚火箭,既然能從水下發shè,自然水上發shè也不成問題。海上發shè公司成立於1995年,由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和挪威的四家公司共同投資,並在1999年3月發shè了首枚火箭。它主要由波音公司管理,其它股東共同運營。

1964年至1988年期間,義大利羅馬大學和美國航空航天局就從位於肯亞海岸的“聖馬可”固定平臺上發shè過多枚航天器。1998年7月,在巴比倫支海域附近,俄羅斯“新莫斯高夫斯克”號潛艇發shè的“靜海”號運載火箭將兩枚通訊衛星送入軌道,就是軍事武器轉為民用的很好嘗試。

海上發shè火箭有諸多好處,最重要就是能讓火箭在地球表面上最佳位置點火,比起陸基發shè系統來,能明顯增加有效載荷並減小發shè成本。只是相比陸基火箭發shè來說,海上發shè火箭技術和民用化成本一直沒能太好解決。直到九十年代中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航天部門為了籌措經費,推出了大批廉價的保密火箭,才讓海上發shè公司得以成立。

章節目錄 第七百四十三章 第二代銥星

海上發shè公司能夠做到大多數國家都無法完成的海上火箭發shè,是採取了一種極為特殊的移動海上平臺“海洋奧德賽”號。它本來是一部廢棄的挪威海上石油鑽井平臺,是雲集了美、俄、挪威等工程師的聰明才智後進行的,能在其修建火箭發shè架上容納高達六十米的天頂3sL運載火箭,並且在搖擺的海浪中保持平穩,本身就是一項工程學上的奇蹟。為此著名的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還將其作為《偉大工程巡禮》的一個專輯來介紹,算是給海上發shè公司做了回免費廣告,也讓不少願意冒險的公司開始和海上發shè公司合作。

海上發shè公司使用頂3sL運載火箭在赤道水域用“海洋奧德賽”號發shè商業有效載荷,該火箭是美俄兩個航天大國的合作產物,火箭部件來自世界多家公司,位於烏克蘭的南方設計局生產天頂號火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位於俄羅斯的火箭公司生產第三級,位於美國西雅圖的波音公司生產有效載荷整流罩和級間結構。

最後發shè架及箭體(包括有效載荷)統一在在加利福尼亞州長灘港口的裝配指揮船上裝配,完成後轉移到能自航的“海洋奧德賽”號發shè平臺上,然後與擔任指揮中心的裝配指揮船一道駛往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發shè。

至於為什麼海上發shè公司選擇跋涉萬里重洋,還要冒在海上船隻失事和大風大浪損害火箭的危險,就是因為這樣能比普通的高緯度陸地發shè火箭節省一大筆成本。1945年,英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亞瑟。克拉克提出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概念,即在距離地球的高度約為36000km處如果放置衛星,讓衛星的執行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執行軌道為位於地球赤道平面上圓形軌道、執行週期與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相等,即24小時,衛星在軌道上的繞行速度約等於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在地球同步軌道上只要佈設3顆通訊衛星,就可以實現除兩極外的全球通訊,這個天才的設想很快就得到了實現。

事實證明。這代表著全球衛星通訊概念的開端,以此為依據的的衛星通訊技術如今已滲透進了全球千家萬戶普通人的生活中,市場潛力巨大。但若要把衛星發shè到地球同步軌道上。最佳發shè位置應該在赤道上,但看看世界地圖就知道,位於赤道的大部分國家要麼是亞非拉地區的窮困國家,在那裡建設火箭發shè場。政治經濟問題一大堆,安全和後勤難以得到保障。

要麼具有火箭發shè能力的國家卻基本不位於赤道上,受火箭運載能力的限制,這些國家要把不處於赤道發shè場運載火箭上的衛星送到同步軌道上,必須分為幾個階段。讓衛星多次變軌才能做到,這就需要耗費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上攜帶的寶貴燃料才行。

對衛星運營商來說,這樣做成本高昂,讓他們的利潤大幅縮水。要是能從赤道發shè衛星直接定位地球同步軌道,就能省下一大筆衛星燃料,延長衛星壽命。要知道一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壽命在10—15年,從赤道發shè,節省下的星上燃料至少能將衛星延壽3年左右。這對於動輒數億美元打造一顆衛星的運營商來說。可是筆可觀的金額。所以儘管海上發shè火箭是個新事物,風險不小,但該計劃一經提出,就獲得了業界一片好評,在美俄等國大力支援下,很快海上發shè公司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