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地投身青山綠水的懷抱,做一個閒雲野鶴般的散人。納蘭秋先生理解,隱士並非人人都可以做,要是沒有驚人的勇氣和信念,恐怕遠離塵世的孤獨和無人掛問的寂寞會令欲隱者卻步。

現在,納蘭秋先生為讀者上帝描繪一番隱者鍾子期先生的一天光景:鍾子期先生並沒有懶睡的習慣,總是在天矇矇亮的時候就起床下地;起床之後,先用牙鹽淨了齒,古代沒有牙膏這種化學物混合劑,只採用天然的如玉屑般的食鹽的粉末作為牙膏之用;淨齒完畢,鍾子期先生還要做廣播體操,那是他和乃父仿照猿猴的動作而創造的一套強身健體的舞蹈,與此同時還要長嘯幾聲,把體內的濁氣吐出來,並吸收新鮮的空氣進去,完成吐故納新的循壞;晨練結束後,則要向老爹老孃問安,並一起吃早餐,大概是小米粥和時鮮菜熟,偶爾會有野味和鮮魚;飯畢,鍾子期先生再向老爹老孃道別,穿戴好蓑笠,擔好扁擔,曳好斧頭,直奔青山而去,開始了樵夫生涯。

▲虹▲橋▲書▲吧▲BOOK。

第22節:鍾子期,知音往事(5)

相比於勞神的案牘公文,一時耳目之快的舞蹈絲竹,永無停止的勾心鬥角,節奏盎然的錚錚的砍斲之聲更令人愉悅;遠處有藍天白雲,近處有鳥語花香,晶瑩剔透的汗水從結實的膀臂滑落,那種癢酥酥的充實的感覺才是生活的最美味道;平時所接觸之人皆是淳樸的鄉鄰,回到家中即可看見慈祥的雙親,甚至賣柴時與老鄉討價還價的聲音聽起來都悅耳無比;所有一切都出於鍾子期先生對隱居生活的熱愛,對樵夫生涯的無怨無悔。

一天,鍾子期先生一如既往在山上砍柴,此山名曰馬安山,山前臨著一條江,江水濤濤,上面船帆高舉,拐彎處建有簡陋的碼頭,以供來往的商旅休憩。因中秋氣節,山中落葉堆積,江上水落石出,偶爾有鳥雀從山林中飛起,掠水而過,江面上留下宛然的波紋,更增添了濃郁的秋之情調。

忽然,有琴聲從水面傳來,穿透密密匝匝的山林於鍾子期先生耳畔縈繞不散。一下子鍾子期先生沉寂好長時間的音樂細胞霎時又都活躍起來,鍾子期先生本是內行人,又聽到嫋嫋的琴聲和著滔滔江流,不絕如縷的傳入耳中,心絃早已撩撥而起,陶醉的感覺油然而生。大概許久沒有聽人演奏音樂了,而演奏者又技藝高超,鍾子期先生忍不住放下斧頭向江邊走去,對音樂的深沉摯愛並不與隱居的樵夫生活相悖。

讀者上帝有疑問了,肅殺的江面怎麼會有沁人心脾的琴聲傳來?以鍾子期先生的音樂造詣恐怕不會對一般的演奏表示如此的沉醉吧?江上操琴之人必定是獨步樂壇的高手,否則鍾子期先生不會忘情的丟棄斧頭。究竟如何,且容納蘭秋先生慢慢道來。

江上來者正是列國中名聲響亮的大音樂家。他就是晉國的俞伯牙先生。俞伯牙先生不僅操琴鼓瑟當世無匹,而且還是晉國的高官,官銜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部長,此刻他已完成了出使楚國的外交任務,驅駕舟船正行駛在返回晉國的路上。

俞伯牙先生是地地道道的楚國人,不知道什麼原因卻在晉國做了官,這次出使楚國,一則有國家外交的目的,二則也是為了省視故里,做一番故地重遊,故此他以外交使節的身份向楚國國君要求了一條大船,並被准許在楚國的江河裡任意遨遊。

俞伯牙先生玩音樂的功力獨步海內,他所生活的時代並不存在任何一個能與之匹敵的音樂家,這固然與俞伯牙先生的超強能力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俞伯牙先生的經歷奇特而眩目,絕非一般人可以想象。

俞伯牙先生自幼就拜音樂大家成連先生為師,學到第三年頭上,成連先生不滿意俞伯牙先生的表現,便帶著俞伯牙先生蹈海,來到被譽為〃海外仙山〃的蓬萊山上尋找成連先生的老師,以期師爺能給愚鈍的徒孫帶來醍醐灌頂的點撥。其實成連先生太過求全責備,以俞伯牙先生的技藝足以威震樂壇,無需再到海外進修,但成連先生希望弟子俞伯牙能夠成為一等一的樂壇高手,為此不惜翻越重重波浪,置身蠻荒的海外孤島。

到了蓬萊山,成連先生的所作所為更加難以捉摸,他把俞伯牙先生留在孤島,自己卻乘船而歸,臨別時並未告訴俞伯牙先生師爺的住址和聯絡方式。俞伯牙先生好生納悶,不知道老師的葫蘆裡賣得何種藥物。

孤獨與寂寥的感覺令俞伯牙先生頗感窒息,入眼而來的除了突兀的岩石外空無一物,入耳而來的除了山崩地裂般驚濤駭浪的聲音,就是孤島野林裡的怪鳥的悽絕的悲號。時間一長,俞伯牙先生似有所悟,愴然地說:〃這是老師想要薰陶我的情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