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部分

屍體一般不穿衣服,用繩子從上到下纏繞,男的纏九層,女的纏七層,把屍體繞捆成一團後裝進一個大布口袋裡。家人組織治喪小組,派人分頭向村族的長者和親朋報喪。

第二十一章 摩梭人文化(6)

親朋到來後,在死者家的堂屋正中挖一個坑,把口袋豎著放進坑裡,並用木棍支撐著屍體不要倒下,然後用一隻大鍋把坑口扣住。在坑口四周的地上灑一些清水,防止屍體腐爛變臭。鍋上還要扣一個竹籮筐,把死者的衣物都放在籮筐裡,坑前放一張桌子,上面放一些祭品。屍體一般在家停放幾夜,然後進行火化,這段時間人們稱為“寄葬”。在這一期間,死者的家人要請村裡的兩位老人來守靈,請喇嘛唸經為死者超渡靈魂,並請木匠打造棺材,然後選擇吉日把屍體放進棺材。屍體進入棺材時,家人要鳴槍或放炮,並請達巴巫師在棺材前給死者唸經,為他的靈魂引路,讓他回到祖先的身邊。在寄葬期間,人們要到山上砍樹木。在準備火化的地方,用木頭打4個高木樁,之間的空隙剛好能放進一個棺材。同時還要砍來一些比較好的松木,在樁子上架起木欄,男的架十九層,女的架十七層,為後面的火葬做好準備。

在火葬前兩天,家人還要為死者舉行集體弔唁,並在弔唁的前一天由死者的兒子請來主持火葬的喇嘛。在一片哀樂聲中,主持火葬的喇嘛和巫師在靈堂前唸經,為死者超渡亡魂。在死者的靈堂周圍,用麻繩掛著許多畫著符咒和圖畫的紙旗,和一塊四方形的豬肉祭品。在喇嘛和巫師唸經時,親朋好友開始弔唁活動,死者的家屬設宴款待來人。第二天弔唁時,主人要準備一匹馬,請巫師唸經保佑亡靈騎馬歸去。巫師唸完經後,要把馬的身子洗乾淨,然後讓主人牽著馬在村子裡走一圈。

次日就可以進行火葬了。這天清晨,家屬要牽著馱著死者衣物和隨葬品的馬,圍繞棺材逆時針繞三圈。之後死者的家屬、親友開始披麻戴孝,男的戴用麻布做成的白帽子,女的在髮辮中編一些麻絲,然後所有人開始痛哭。接著,主人請四個人抬棺材,並鳴槍或放炮三聲,開始出殯。

在去墳地的路上,巫師和喇嘛走在棺材前唸經,送葬的親友哭著走在棺材後面,死者的直系親屬揹著為死者準備的供品和陪葬品。到了墳地後,喇嘛開始念點火的經文,然後由主持火葬的喇嘛開啟棺材,把屍體放在木頭堆中央點火焚燒。點火後,親屬把孝帽和孝麻,以及死者的衣服投入火中燒掉。在焚燒屍體的過程中,親屬還要向火裡不斷灑酥油,喇嘛和巫師則不停地念經。

火化結束後,家屬用一個口袋去裝骨灰。揀骨灰時,要先從腳部開始,按照從身體下部向上部的順序揀,最後揀頭骨。骨灰揀好後,由兩個人揹著送到死者姓氏的墳山裡,且這兩人在路上不能說話。到了墳地,他們找一個山洞或者樹洞,把骨灰放進去,並解開布口袋,據說這樣死者能早日升天。然後他們中的一個對著骨灰說自己去找水,另一個說自己去找柴,再朝不同的方向走,離開墳山。至此,火化儀式結束。在死者去世後的第一百天,家屬還要請喇嘛來唸經,超渡死者的靈魂。

八、摩梭人朝山節

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居住在瀘沽湖一帶的摩梭人都要朝拜格姆山,摩梭語稱這個節日為“格姆刮”,意為“轉女神山”。據說朝山節始於摩梭祖先泥月烏定居在此的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藏傳佛教的傳入和摩梭人長期的母系氏族生活,在這裡演繹出很多動人的神話傳說,其中摩梭人就把格姆山神看作是最重要的女神,關於她的傳說世代流傳。

傳說在很早以前,瀘沽湖附近有一個美麗的姑娘叫格姆。她不僅有出眾的容貌,而且多才多藝,能吹悅耳的竹笛、唱動聽的歌,還會製作漂亮的裙子。她的美名傳播到很遠的地方,遠近村寨的很多小夥子都趕來向她求婚,天上的一位男神也喜歡她,並用旋風把她捲走了。結果,附近很多人都在後面齊聲呼叫追趕,男神在慌亂中把格姆丟開了。格姆摔死在地上,身子化成山峰,靈魂變成一個女神,保佑著這裡的摩梭人,使他們五穀豐收、人畜興旺、風調雨順。後來,這個女山神還被認為是主管愛情和婚姻的主神。所以人們特別崇拜格姆女神,而格姆山也成為摩梭人頂禮膜拜的神山。在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摩梭人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朝山活動,在山南麓的神廟裡祭祀格姆女神。

每年這天清早,各村寨的青年男女衣著盛裝,攜帶著供品和飲食,老人們拿著轉山時使用的經幡和供品,附近的東巴巫師和喇嘛拿著法器,成群結隊地入山朝拜。到了山腳下,人們把準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