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的意思,它將“儒教”扶上正教的寶座,其他傳播聖道的教派只能降格稱“門”,連旁教都稱不上。至於天人武道等等道統的教派,估計只能混一個“外教”,或者叫旁門左道。
文帝楊文思作為新晉的聖人,自然也參與了商討,他的心思最為複雜,立正教這件事,確實如呂楊所說,在某種程度上是撇開朝堂和他的楊家單幹,若是任由發展,將來朝堂對百聖太廟的制約將越來越小。
一連商討了三天,隆運七年八月初八日,百聖太廟聯合朝廷下發聖旨,宣佈百聖太廟於九月初九重陽日於百聖太廟立“儒教”為聖道之下唯一正教,其他教派,不得以教為名,須得降格稱門,正教之下,允許百門共存,共傳聖道!
這道旨意不到一天時間即刻傳達十二洲境內,各地衙門張貼金榜通告,宇內接聞。
一時間天下轟傳,千萬讀書人震動,有的大讚,有的驚愕,還有的冷眼旁觀不以為然。皇朝天下,幾乎所有讀書人都在談論百聖太廟立正教背後的貓膩以及影響。
十二洲境內,一些機靈的學社,竟然第二天便將學社改為門,譬如神都的浩然學社,第一時間改為浩然門,社員還唯恐天下不知,印刷了兩萬丈宣傳單,傳播到神都每一個大街小巷,鬧得人盡皆知。
浩然門一時之間出盡了風頭,拉攏了不少年輕的新晉儒者加入了浩然門。
皇朝十二洲各地,一些學社或者團體,紛紛改了名字,一時之間,各地如雨後春筍湧現出了三百多個門派。
正教未立,教下百門卻爭先恐後蜂擁景從,響應之迅速,不禁讓天下人目瞪口呆。
第五百九十三章 儒教
九月初九,重陽,神都。
百聖太廟前,文武百官齊聚,各種前來觀禮的儒者不計其數,整個百聖太廟被擠得水洩不通。
為了緩解壓力,真鑑聖人不得不吩咐弟子們將雲際飛舟升上天空懸停在半空,讓一部分儒者分流到上面。
立正教的儀式是在百聖太廟的正殿舉行,這裡供奉著百位聖人,冥冥之中存在著百聖和億兆子民的意志,所以在這裡立正教最為合適。
今日正殿裡裡外外戒嚴,太廟的執役身穿特製統一的服飾,守住各個要道,防止不相干人等進入搗亂。
但凡能夠進入正殿的無一不是道業高深之輩,譬如大儒、宗師等等。至於其他人士,非儒者不得入內。
百聖太廟正殿是整個神都最莊嚴肅穆的地方,經年籠罩著浩瀚的意志,尋常人進來朝拜,都會被那種無所不在、浩瀚如海洋的意志震懾,不得不誠心誠心朝拜。
即便是一些地痞流氓,進入百聖太廟也不敢大聲喧譁,即便是一些不敬神明之人,進入百聖太廟,也要忐忑心驚。
對於尋常人而言,百聖太廟正殿可以讓他們心靈安寧,他們也願意時常前來朝拜,獻上虔誠的香火。
駐世的聖人都已經到齊,他們排成三列立在最前頭,一共有十二位聖人,其中五位是這些年剛剛晉升的新聖,其中就包括呂楊。
聖人後面,是各大宗師、鴻儒、大儒等等,浩浩蕩蕩一大片,全都身穿儒服,在百聖聖像前整整齊齊排列。
正殿之內,百位聖人聖像前,全都香火繚繞,一尊尊香爐中紅彤彤,敬滿了香火,乳白色的嫋嫋雲煙升騰,繚繞在大殿上空,彷彿渺渺仙境一般。
真鑑聖人手持金卷,洪亮浩渺的聲音在正殿中迴響,莊嚴的祭文震動虛空,隱隱和正殿上空的浩大意志相應。
“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象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象顯而徵,雖愚不惑,形潛莫覩,在智者迷。況乎聖道崇禮,道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聖心不滅,歷千劫而不古”
“大匡皇朝百聖太廟真鑑述聖道聖教序記,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真如聖教者,諸法之玄宗,眾經之軌躅也”
“正教神聖,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名曰為儒。儒者,聖道之序,蒼生之仁義也,大匡皇朝修真尋聖者,修身治國平天下,同尊仁義禮智信,共仰天人造化”
這是《聖教序》,由幾位聖人書寫,作為立起儒教的序言,告知天地人神鬼,通達於先聖,顯法於過去未來。
煌煌篇章吟誦,整個正殿的香火逐漸匯聚起來,在正殿上空形成一團,形成一枚紫光閃閃的神聖赦令。
呂楊舉目望去,分外詫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