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個比方,姜大鄴用自己的錢,購買了北上廣深的500套房子,均價20萬,總共花了一個億。
把這些房產做抵押給rb的銀行,然後貸出相當於5000萬到8000萬人民幣的日元。
再把這些日元兌換成美元,存入中國銀行,因為中國銀行可以用美元存款做抵押借出人民幣。(不是貸款,借人民幣只要收手續費)
而且中國銀行給出的外資存款利率遠高於人民幣存款利率,大概會有20—40的利率(定期存款年限決定利率,給出的利息也是人民幣)。
這樣一算,中國銀行每年會支付存款利息1000萬到3200萬不等的人民幣。
500套房產,全部算學區房,每套房,每個月收1000多的房租,一年剛好兩萬。
也可以按照房價10的價錢,收取年租金。
因為全囯每個地方的房價不一樣,這樣的租賃方式更為合理。
這樣一算,每年房租將近1000萬人民幣。
綜上一起核算,從中國銀行借出5000萬到8000萬人民幣,加上存款利息1000萬至3200萬人民幣不等,再加上房租1000萬人民幣。
那麼最少可以再增加7000萬人民幣,最多可以再增加122億人民幣的流動資金。
沒錯,除去手續費,最多的可以再拿到1億人民幣的現金。
再拿這些錢去買房,然後再貸款,又再次買房……
如此反覆迴圈,只要姜大鄴願意,他就能把整個中國買下來,但是前提他要到98年之前完成這個佈局。
有人會說,這麼好的事情,那些持有外匯的外國人,都會想方設法投錢進來,僅僅利息這一項,都能賺的盆滿缽滿。
卻為什麼沒有外資願意來做這樣的投資專案呢?
那是因為當下的國情和國際環境造成的。
西方國家對現在的華夏採取的是遏制政策,這讓很多西方人對華夏國內的發展沒有信心。
人民幣在那個時期,是屬於絕對的小眾貨幣,甚至是比起瑞士法郎和港幣都不如。
把美元等外匯存入中國銀行,而得到利息卻是人民幣,這讓絕大部分的投資者都望而生畏。
就是華夏本國的官員和商人,都是對那些穩定的外匯趨之若鶩,更不要說那些外國投資者了。
再加上九三年的海南房產破滅危機,政府已經頒佈了比較嚴格的房產政策,對外資購房採取針對性的措施。
外資投入到華夏內地,基本上無暴利可圖了,還不如投入到東南亞的房地產市場中。
所以,這些都便宜了姜大鄴。
1998年之後,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銀行利率會降到一個合理的水平上,國家的房改政策也會重新頒佈。
那時候,姜大鄴的安居房產公司發展就會大大的放緩。
姜大鄴的包租公夢想,雛形已現,就缺一個職業經理團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