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記載,關於“江右商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青銅冶煉的時代,在五代十國時期嶄露頭角,到南北兩宋時期進入鼎盛。
所謂“江右”,從地理角度說,泛指贛江流域地區,“商幫”即具有相同地域關係、文化特徵、血緣關聯等因素下,形成的商業集團,因此“江右商幫”也被稱之為贛商。
在宏觀歷史尺度上,“贛商”的名號雖然不及晉商、徽商、浙商等響亮,但在公元10世紀到11世紀,“江右商幫”可謂一枝獨秀,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商幫”。
從某種意義上說,“江右商幫”控制了南唐的經濟命脈,因為“黃巢之亂”的緣故,盛唐末期,帝國經營中心逐漸由南向北轉移,北方大門閥、大世家、大地主、大名流等衣冠南渡之後,帶來了海量的資本。
再配合江西得天獨厚的漕運、物產等條件,為“江右商幫”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條件,造紙、木材、糧食、瓷器、紡織、藥材、珠寶、染料……能夠想到的產品,幾乎都由贛商在經營,一度形成了“無贛不成商”的局面。
毫不誇張地說,“江右商幫”建立起五代十國時期的“手工業全產業鏈”。
馮延魯為首的“馮黨”與江右商幫之間的關係,千絲萬縷,雙方互相成就,形成了高度繫結的政商結合體。
有理由這樣推測:朝廷給馮黨集團發放的俸祿,遠不及江右商幫給馮黨集團發放的“俸祿”。
想要把這麼一個龐然大物馴服,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殷崇義、盧儔、林仁肇等人,要說治理百姓,或帶兵打仗,絕對都是有兩把刷子的,但要讓他們“玩經濟”,那好比用安卓手機線去給蘋果手機充電。
果然,當李煜提出如何對付江右柳家的時候,眾人的意見一邊倒,提出“抄家、殺人、挖墳”一鍵三連的計策。
李煜苦笑一下,說道:“眾卿,事情沒那麼簡單!試想,動一個柳家,就是捅了馬蜂窩,商人罷市怎麼辦?”
李元清二桿子精神貫徹到底,一瞪眼:“誰敢罷市,拖出去咔嚓了。”
“咔嚓完了呢?老百姓買不到木料,買不到藥材,買不到糧食,豈不是要造反?”
殷崇義也回過味來,回稟道:“陛下英明,朝廷干涉商人集團,終究是治標不治本,想要卓有成效,必須要以商抑商。”
徐鉉補充道:“陛下,商稅乃是朝廷收入的大頭,確實要從長計議。”
李煜點了點頭,說道:“看來,皇商集團也要擴大規模才行。”
以“五大商號”為基礎,不斷擴大國家所有的商人團體數量,不斷搶佔市場,無論將來再出現什麼名號的“商幫”,都要避免他們造成壟斷現象。
方法有的是,比如擴大政府採購,定向增加稅收,但飯要一口一口吃,急不得。
李煜想到的切入點,仍然是“鹽”。
漕鹽是“江右商幫”的主要經營專案之一,以往,南鹽北運的過程中,控制權掌握在留從效手中,他合作的物件除了福州籍商人之外,就是贛商子弟。
如今不同了,留從效已經被軟禁,陳洪進被看管起來,閩南得到了有效控制,泉州鹽場是自己說了算的。
“朕欲設立廣南都督府,統領泉、漳二州行政,眾卿,覺得誰任大都督合適?”
看似詢問眾人,實則,李煜目光“不經意地”掃了林仁肇一眼。
林仁肇有什麼不明白的,此番南征,李煜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彌合閩國降將集團與楊吳舊部將領之間的裂痕。
“陛下,以臣看來,朱令贇戰功赫赫,此刻又駐守雄州,是擔任大都督的不二人選。”
這個回答,李煜比較滿意。
“眾卿以為如何?”
徐鉉、謝彥等已經洞察出李煜的心思。
“臣附議。”
“好,既然如此,就傳朕的旨意,任命朱令贇為百勝軍節度使兼廣南東路大都督,治所遷到雄州。”
相信朱令贇接到聖旨,知道是林仁肇舉薦自己,心中最後一點“意難平”也會消失不見。
緊接著,李煜又話鋒一轉,問道:“林仁肇,依你看,嶺南三州的鎮守,可還有薄弱之處?”
既然由你舉薦了朱令贇,就要對自己的話負責,萬一朱令贇鎮守嶺南出了岔子,有心之人是會彈劾你的。
林仁肇知道,這是李煜在保護自己,感激地說道:“潘崇徹、黃損兩位將軍,深明大義,投奔大唐,劉鋹定然會惱羞成怒,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