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士”的全名為“陸軍士官學校”,“海兵”的全名為“海軍兵學校”。這兩個名字就有點費解,首先為什麼叫“士官學校”呢?中文中“士官”的意思是“軍士”,也就是英語裡的那個“sergeant”。而日語裡的“士官”卻是“士兵”的反義詞,就是“軍官”的意思。Sergeant在日本軍制中叫“軍曹”。
中文資料裡一般把“海軍兵學校”翻譯成“江田島海軍學校”,這是因為海軍兵學校在廣島縣的江田島的緣故。但這種翻譯方法有時會給人一個是不是還有其他的什麼海軍學校的錯覺。“兵學校”並不是“培養士兵的學校”,而是學“兵學”的學校。兵學指的是“用兵之學”,就是“軍事學”的意思,所以“陸軍士官學校”意譯成中文就是“陸軍軍官學校”,而“海軍兵學校”就是“海軍軍事學校”。
日本軍隊的軍事教育體系看上去令人眼花繚亂:光陸軍就有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大學校、陸軍幼年學校、陸軍憲兵學校、航空士官學校、陸軍經理學校等不下十幾所,海軍也不比陸軍少。但實際上認真考察一下,日本軍隊的教育體系其實是很簡單的,下面介紹一下日本軍隊的軍事教育體系。
日本陸軍教育的中心是“陸軍士官學校”(以下簡稱“陸士”), 海軍教育的中心是“海軍兵學校”(以下簡稱“海兵”),這是日本陸海軍培養各自軍事主官的唯一學校。說是唯一,是因為幾乎所有其他的日本軍事學校都只是陸士海兵的補充和延長,要當陸海軍軍事主官的唯一渠道就是從陸士或海兵畢業。
陸軍士官學校的起源是明治元年(1868年)在京都設立的“兵學校”,這個“兵學校”第二年遷到大阪,改名為“大阪兵學寮”,1871年又搬到了東京。1874年明治政府正式制定了《陸軍士官學校條例》,在市谷臺以兵學寮為基礎組建了陸軍士官學校。翌年2月首期學生入學,這個時候的學生後來被稱作“舊 × 期”。這時候採用的是法國式教育制度,學生被稱為“士官生”,來自軍隊。學制按兵科不同而大有區別,步兵和騎兵是兩年,炮兵、工兵一開始為三年,第二年改為四年,到1881年居然改到了五年。因此在晉升為少尉以後還在學校裡,也被人稱為少尉學生。
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以後,日本人把軍事學習的物件改到了普魯士。從1887年開始陸軍士官學校正式採用普魯士方式,一個重大的改變就是廢除了士官生制度而代之以“士官候補生”制度,這個制度從1889年開始,那年入學的學生重新從第一期開始計算,在這以前的畢業生就被稱為“舊 × 期”。
“士官候補生”制度是普通中學畢業生(日本的舊制中學相當於現在的高中)進校後首先作為一等兵到基層部隊當兵,半年後升為上等兵,而陸軍幼年學校畢業生則在這個時候直接作為上等兵到部隊,三個月後升為伍長,再過三個月晉升軍曹後進入學校正式開始學習。按兵科不同學制略有不同,一般在一年半左右畢業。畢業後軍銜升為曹長回原部隊,一般半年後正式被任命為少尉軍官。 。 想看書來
戰前日本的軍事教育體系(2)
海兵的由來是從1870年明治政府模仿幕府的“長崎海軍教習所”在東京築地開設的“海軍操練所”開始,第二年操練所改名為“海軍兵學寮”,到1876年改名為“海軍兵學校”。1888年搬到了廣島縣的江田島,在東京的海軍兵學校原址上辦了海軍大學校。
陸海軍的“兵學寮”幾乎同時設立,但海軍改名字比陸軍晚了兩年,這麼一來“士官”這個詞已經被陸軍用了去,只好湊合著用“兵學”這個學究氣十足的詞了。其實陸軍有點怪,除了“陸軍士官學校”這個校名之外再也不用“士官”這個詞,用“將校”這個詞。可是海軍除了學校名用不了“士官”以外在其他場合則是大量使用這個詞。海軍少尉是“士官”,海軍大將也是“士官”。
和陸軍一樣,日本海軍在一開始也是採用的法國式教育,但海軍的轉型比陸軍更早,從海軍操練所設立開始就從原來的法國式教育轉到了英國式。1873年開始英國派出以後來一直做到北美艦隊上將司令官的道格拉斯(Douglas,Sir Archibald Lucius)少校為首的34名教官來日本,英國人在日本一呆就是17年,合計69人次,而道格拉斯本人就在日本呆了兩年。
日本人辦這個海兵學校是很認真的,認真到了什麼程度呢?為什麼海軍兵學校會搬到江田島區就能夠說明問題了。隨著經濟的逐步繁榮,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