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聽到這裡,心中有些瞭解了,只是韃子為何早不來晚不來,偏偏挑兩城巡司換防的時候前來劫掠,看來這其中另有乾坤。張凡正好看見街有兩個當差的,招呼他們過來。那兩個衙差也認的張凡,見舉人老爺招呼自己,馬就過來了。張凡跟母親說道:“娘,你且開啟大門,將家中米糧都拿出來,做些粥飯接濟一下外面的百姓。”又對兩個衙差說道:“你二人要注意,切要讓他們一個一個來,莫讓人亂起來。還有最重要的是注意我孃的安全。”
“張老爺放心,我二人曉得了。”其中一人應道。
張凡轉身就要出門,母親趙氏卻喊住了自己:“凡兒,外面這麼亂,你這是要去哪裡?”
張凡對母親說道;“娘,我去一趟縣衙,問問馬縣令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趙氏萬般叮囑張凡要路小心,看到張凡走遠了,這才吩咐那兩名差人一人將家中存的些米糧拿出來,做些粥飯。又拿出些錢讓另一人去再買些米來,這就開始施粥。街的百姓已知此處有人施粥,都向此處湧來。好在大都只是一夜沒有吃飯,在那衙差的維持下,倒也是井然有序,大都先讓老弱婦幼先來討些吃的。
張凡走在去縣衙的路,看著城中湧入得大量難民,心裡十分難受。對歷史並不精通的他這才記起,原來這大明朝的邊疆是如此的不安穩。可是這個身體的記憶中,韃子卻是很少來劫掠,就算有也只是小股,從沒有這麼大規模的入侵。張凡按下心中疑問,快步向縣衙走去。
第十一章 邊關告急
張凡來到縣衙,衙役看到他,也不阻攔,將張凡迎了進去——張凡詢問馬縣令在何處,衙役告訴他馬縣令在後堂處理公務,正要派人去尋張凡,當下正好,衙役立刻將張凡請了進去。
張凡來到馬縣令的房,見他正在寫什麼東西。馬縣令看到張凡來了,叫他坐下,匆忙寫完筆下的信件,著人立刻送往慶陽府衙。這才轉身與張凡說話。
“賢侄來了,可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事?”馬縣令問道。
“晚生知道,我正是為此事而來,母親已經在家中收留了不少人,做些粥飯與他們充飢。”張凡說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令堂果然是菩薩心腸啊!”馬縣令嘆了一句,又接著說道,“具體情況我也不是十分明白,只知道韃子昨夜糾集了萬人,乘我延安府兩城巡司換防之際,劫了延安府和它下面的三個縣,估計有一兩萬人無家可歸,死傷的更不知道有多少。”
“那韃子這麼多年不見動靜,為何這次突然來劫?”張凡聽到形勢這般嚴峻,趕忙問道。
馬縣令長嘆一聲,說道:“你可知道我身為一個文官,本不會做這邊疆縣城的縣令。大明曆來北疆的縣令幾乎都是武人出生,只不過這些年來,韃子的騷擾越來越少,這北疆的縣令才有文官來做。”
“是不是韃子注意到這邊的動向,所以才打算重操舊業?”張凡問道。
“老夫也是這麼想的。”馬縣令說道。
“大人可有注意到什麼奇怪的地方?”張凡問道。
“賢侄也察覺到了!”馬縣令說道,“這次韃子來劫的時間如此之巧,若只是單純的巧合那倒也罷了。”
“大人是怕有人通風報信?”張凡有些不確定地說道。
“老夫正是由此顧慮。”馬縣令說這句話的時候顯得十分焦心,“若只是一些小兵小卒被人收買,那也還好說。若是什麼官員將訊息報於韃子,這可就麻煩了。”
“不會,若是韃子知曉延安府兩城巡司要換防,必然是有些地位的人透漏給他們的。”張凡說道。
“賢侄為何如此說?”馬縣令問道。
“大人不知,我母親收留的一個從延安府逃來的女人說他丈夫就在延安府兩城巡司那裡當兵,接到換防的訊息是昨天。若只是小兵小卒走漏的風聲,韃子必然無法再半天之內糾集萬之眾。”張凡分析道。
“那……可就真的麻煩了!”馬縣令聽到這個訊息,眉頭皺成一團。
就在二人相對而坐,默不作聲的時候,一個衙役慌張地跑進來,手中還拿著一封信,交於馬縣令手中,說道:“大人,這是陝西布政司發往各縣的急件。”
馬縣令聽了,立刻接過信,拆開來閱讀。張凡看著馬縣令的眉頭順著眼光從信件由右到左,越皺越深。
一會的功夫,馬縣令看了完信,坐在椅子不言不語,這可急壞了張凡,只好出言詢問:“大人,信說了些什麼?”
“你自己看。”馬縣令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