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單功夫好,跳舞都好厲害,記得有一次看過他穿黑色三角內褲跳舞給我看,無論我播什麼音樂,他都可以即時自創舞步出來,而且還是將功夫融入舞蹈,有時耍拳,有時只是秀肌肉,剛柔並重。”
曾經的街頭霸王(1)
從孩提時代起,李小龍就喜歡自行其是,我行我素。由於他天性好動,又在電影拍攝片場看到武術師的身手,李小龍對武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加喜歡到處找人打架,比試“武功”。十幾歲時,他儼然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街頭小霸王。
在一次體育課中,李小龍與高年級的一位同學發生爭執,兩人約定在課後進行了一場“決鬥”,結果對方在李小龍的拳腳下敗下陣來,李小龍嚐到了勝利的喜悅及擊敗年長於自己的對手後的快感。在學校裡,李小龍由於學習成績不好而備受同學們的歧視,他於是用另一種方法——揮舞拳頭來證明自己比別人強。也許是出生在戰爭年代的原因,李小龍從小便具有好鬥的個性,他用自己的拳頭讓許多人害怕,很多時候,為了一些根本沒有必要動手的事情而大打出手,甚至連對方的目光“不友善”也成了他動手的理由。他的這些行為不但沒有證明比別人強大,相反,使得很多同學更加輕視他,甚至憎恨他,這個時候的李小龍,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霸王。惟一值得一提的可能只有一點:他在這時候結識了幾個“死黨”,包括小麒麟(原名際元宗,小龍的終身好友之一)、楚原及梁柏鎮等人。這種霸王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13歲那年,在一次街道鬥毆中,李小龍的“功夫”終於不敵對方一個小個子,對方是專門練了功夫的人,吃了虧的李小龍陷入了反省和沉思中,於是下定決心要認真習武。
在1967年,李小龍在接受功夫雜誌《黑帶》的記者採訪時道出了學武的初衷:“在香港,當我正是小孩時,我是一名小阿飛。總愛四處惹事鬥非。我與我的夥伴曾用鐵鏈及藏有小刀的筆作為武器。偶爾有一日,我問自己:如果我的夥伴不在我身旁,而我卻陷入一場打架中,這會有什麼後果呢?於是,我決定要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就是這樣,我開始學武術。”
兒子下定決心要習武,李海泉知道無法改變李小龍的決定,便決定成全他,於是透過朋友的關係,為李小龍找了一位武林高手作他的師父——把詠春拳從大陸傳到香港的一代宗師葉問。葉問是廣東佛山人,20世紀40年代後期因戰爭遷到香港,他在香港開設武館,招收門徒,專門傳授詠春拳,是香港武壇著名的一代名師。葉問的身手和武德使年幼的李小龍油然而生敬畏之情。從此,李小龍跟隨這位詠春拳大師學習拳法,如飢似渴、廢寢忘食。
其實算起來,李小龍的武術啟蒙老師應該是他的父親。李海泉對太極有一定的研究,並長期堅持打太極。當時的香港,每天清早公園練太極拳是很多人的日常鍛鍊方式,李小龍開始也只是陪父親鍛鍊而已,後來在父親不經意的指導下,開始練習太極。太極是中國古老的拳術,它教人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從而延伸到人生哲理上就是要有容人之量,以包容、退守為原則。這對李小龍以後的武學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一直到李小龍離開香港很多年,還有人記得他那個街頭霸王的名號,當然,街頭霸王也有為自己的學校爭了光的時候。
17歲那年,李小龍代表學校參加了一場西洋拳比賽,這是他在學生時代參加的惟一一場正式的跟武術有關的比賽。雖然他以前沒練過拳擊,但在學校拳擊老師的鼓勵下,他參加了那次香港校際拳擊賽。比賽場館中,人聲喧譁嘈雜,每一所學校都有啦啦隊為自己學校的代表隊加油。為李小龍加油吶喊的人則沒有幾個:許多同學們都認為喜歡打架的李小龍並不一定能打贏西洋拳,所以連啦啦隊也沒組織。甚至連來觀看比賽的人數也不及其他學校人數的一半。他們認為學校是因為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才臨時決定讓“小霸王”李小龍上場的,所以他們根本未對李小龍抱什麼希望。街頭打架靠的是拳頭硬度,但是若在拳頭上戴上厚厚的拳套,那結果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首次踏上擂臺的李小龍也很不習慣那厚而笨重的手套和比賽規則,但是他憑著自己敏捷的反應與勇敢,闖入了決賽。在決賽中,他的對手是個高大的西洋少年,相比之下李小龍沒有半點優勢,但是李小龍卻用“東方式的拳擊”把對方擊倒在地。他當時用了詠春拳裡的招數。後來,李小龍不無得意地總結說:“西洋拳講究的是閃避,攻擊只是一下一下的,而詠春拳以‘粘手’見長,可貼緊對手連消帶打。交手時,我以‘粘手’格開番鬼仔的來拳,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