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城”到底是如何創造這一外語片奇蹟的。
不同於“臥虎藏龍”鮮明的中/國武術風格,好萊塢的崇拜和喜愛由來已久;不同於“天使愛美麗”獨特而亮麗的法國風格,好萊塢對此一向沒有太多抵抗力,“上帝之城”洋溢著拉丁美洲的熱情、躁動、黑暗、混亂和動盪,這是美國人一向都不喜歡的——拉美裔移民在美國生活的困頓和窘境由來已久,種/族/歧/視更是深入許多白人的骨髓裡。
可是,恰恰就是這樣一部拉美電影,卻連續兩週在單館票房取得了出色的成績,資料的快速累積更是讓“上帝之城”衝擊一千萬五百萬美元票房的可能性直線上升,如此逆天級別的表現讓“上帝之城”看起來就像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異形,引發了無數興趣。
所有人都試圖弄明白這個奇蹟是如何誕生的,無形之中又讓話題集中在了“上帝之城”身上;與此同時,“上帝之城”在網路上引發的熱潮也在繼續發酵,並且逐漸迸發出更加強大的能量。
在蘭斯的建議之下,哈維爾的部落格聯合派拉蒙影業別出心裁地搞了一個活動,他們鼓勵所有網友親自走到電影院去觀看“上帝之城”,然後撰寫自己的心情或者感想,甚至是影評,哈維爾將會親自從中挑選出部分感想刊登在他自己的部落格之上,讓所有人都可以在同一個平臺上進行交流。其中討論熱度最高的文章創作者,將有機會前往派拉蒙影業總部參觀,搭配環球影城的一日遊,以及與“上帝之城”劇組面對面交談的機會。
這頓時引爆了所有網友們的熱情!
100 網路升溫
在遙遠的未來,網路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虛擬網路與現實世界的相互影響作用力已經逐漸融為一體,特別是伴隨著臉書、推特、**等多樣社交網路的出現,獨立個體構成的網路世界對於現實的影響力節節攀升。貝拉克-奧巴馬(barack-obama)也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靈活運用社交網路而贏得競選的總統。
但是在2003年的當下,網路的興起始終還是在前期發展階段,就連部落格的使用也還遠遠沒有達到巔峰。這使得哈維爾部落格推出的活動標新立異,立刻吸引了所有網友的視線——人們第一次意識到,他們也可以像專業影評人一樣發表自己的觀點,並且贏得關注、取得認同,這對於一直處於被動接受資訊的廣大普通觀眾來說,無異於石破天驚。
於是,整個網路都因為“上帝之城”而爆發了,哈維爾每一天都在精心挑選著網友評論,每天釋出兩到三篇,將整個互動宣傳浩浩蕩蕩地進行了下去。
來自芝加哥的莎拉表示,“在一個無聊而低落的晚上,路過地標院線的時候,我被我的朋友們拉進了影院,想要隨便找一部電影打發時間,我們隨機選擇了‘上帝之城’。必須承認的是,我很高興我們做出了這個選擇,因為當電影開始之後,我整個晚上完全忽略了我的朋友,徹徹底底被這部電影震撼了!
我認為這是一部出色的電影,強大、動人、原始、真實,甚至在某些部分是有趣的。當電影結束時,我是帶著微笑離開的,這是一部罕見的偉大電影,尤其是在最近戰爭呼聲越演越烈的情況下,電影能夠給予我們一些啟示——電影的結尾沒有任何衝突和戲劇,僅僅是生活的一個片段,卻引發了我久久都無法平息的思考。
十分滿分,我給予十分。如果你有機會的話,請一定要觀看。”
位於明尼阿波利斯的使用者賬號為地獄小丑的網友如此評論到,“毋庸置疑,‘上帝之城’是一部出色的作品,過去這一段時間我們已經從新聞媒體上看到了無數關於這部作品的好評,在我看來,這些讚揚依舊不足以表達這部電影的精彩和出色。
基於真實故事改編的故事和角色賦予了整部電影一種奇幻的色彩,那種專屬於里約熱內盧的繽紛色彩,卻隱隱躲藏在巴西那燦爛陽光的陰影之下,那是一片平均生命短於三十歲、毒/販子是上帝的區域。
電影沒有絕對的主角,上帝之城才是,但是生活在這座上帝之城裡的每一個角色都是如此真實、如此精彩、如此極端、如此鮮明,更加難得的是,一群年輕而陌生的演員們卻賦予了這些角色鮮活的生命力。
導演講述電影的方式十分老練,洋溢著個人風格,同時也風趣幽默,最重要的是,血腥般的震撼。在觀看電影時,總是會聯想到昆汀-塔倫蒂諾,一些聰明的時間跳躍、靜止時刻,還有一些睿智而俏皮的電影細節,讓人想起‘低俗小說’或者‘好傢伙’,但卻又充斥著導演獨特的風格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