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桓度,他所做的一切,可說都是為了一己之私慾。距離金鏞理想中那種為國為民的俠客,相差甚遠。一本小說,如果主人公塑造得不好,水平立馬就會掉好幾個檔次。這本《荊楚爭雄記》得不到金鏞較高的評價,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金先生說得不錯。”這時司馬令也看完了手稿,點頭道,“這部《荊楚爭雄記》,粗略地看上去還不錯,但似乎注入了太多歷史、軍事等的元素,看上去有點不倫不類,成了四不像,怎麼看都不像是武俠小說。我們寫武俠小說,寫的就是遊俠行俠仗義,鋤強扶弱,救命於水火的故事。你讓主角從一個城破家亡的落魄公子,描寫成中國歷史上的最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孫武,似乎已經超出了武俠小說的範疇。”
王大胖聽得又是一陣嘆息,司馬令等三劍俠,以及劍走偏鋒的古隆,都是生於臺海。其時政治氛圍頗為壓抑,那一代的武俠小說家,都不敢寫到真實的歷史,以免惹禍上身。據聞,當時金鏞寫的《射鵰英雄傳》,因為書名有“射鵰”二字,與某位偉人的一首著名詩詞相契合,因而被大量查封,得不到出版的機會。直到金鏞把書名改為《大漠英雄傳》,這才得以在臺海流傳。當時臺海當局對書籍刊物的鉗制之嚴,由此可見一斑。那一批武俠小說家,自然不敢觸及到歷史,以致於寫來寫去都是江湖之事,門派之爭,題材嚴重重複,讀者讀多了自然會倒胃口,武俠小說也因此而慢慢走向衰落。而王易大膽地自武俠小說中加入了歷史、軍事、科幻等的元素,運用了以前沒有人在武俠小說中使用過的穿越手段,再輔以更適合現代人閱讀的電影分頁敘事手法,完成了從武俠到玄幻的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