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拿中國嫌疑犯,本是很簡單的事兒,純屬內政。但是亞羅號的曖昧身份,使得這事兒空前複雜起來:
第一,這船是個綠殼船,與中國傳統的沙船外形不同,單從外形上看,屬歐式船隻。
第二,這船的船主最初是中國人蘇亞成,1854年8月7日,他透過丹麥駐香港領事,用一千元購得一紙香港執照。
五口通商之後,相關航線上海盜蜂起。中國的漁民、船民,甚至農民,生計不好的,都改行做海盜了。據說,這既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水師無能導致的;也是1939年以來鴉片走私的猖獗刺激的;更是民眾對政府表示不滿的一種方式。海盜興起了,中國政府無力解決,產生兩個結果:一是護航制度產生,比如葡萄牙商人一度壟斷寧波方面的護航業務;二是給予私人船隻外國國旗保護的制度。關於後者,我們不得不承認,不管是海盜,還是中國水師,甚至是中國的叛亂義軍,都對外國的國旗表示敬畏。西方公認,清國軍隊的搶劫行為並不亞於強盜,即使不搶劫,搞正常執法,他們也不敢隨便截攔掛外國小旗的船隻亂開罰單的。總之,一紙香港執照,背後包含有諸多政治與經濟便宜。於是,中國商船與香港方面就達成了雙贏局面:一方掏錢,一方收錢;掏錢的買安全,收錢的提供保護。
第三,船主雖然是中國人,但僱傭的船長卻是外國人,名叫亞羅。亞羅號之名由此而來。按馬士的解釋,僱用一個外國船長,乃是〃供給東方的勇敢在行動時所需要的西方的紀律與熱誠〃。我覺得這不是主要的一面,主要的一面應該是,船上立個外國佬,不管是對中國的官方強盜還是民間強盜,威懾力度都會更大。
第四,這船被海盜搶走,後來又被民團拿獲。民團把它轉賣給廣州一家公司,公司花錢修理後開到香港,賣給了另一箇中國人方亞明。方亞明以自己的名字在香港註冊此船,取得了1855年9月27日至1856年9月27日的營業執照。他僱傭一個名叫托馬斯·肯尼迪的英國人做船長,這樣,拿著香港執照,僱傭英國人做船長,船頭掛米字旗,亞羅號就儼然英國船了,理論上享受英國政府的保護。
第五,按亞羅號在香港的註冊日期,1856年9月27日之後,它的香港執照就要失效了。但是按照香港的法令,船舶執照有效期一到,可申請換髮,只要於期滿前一星期將登記證呈驗即可。如果登記的船在海上,那麼可延展到它返回香港的時候。事實上這一條執行得有些混亂,有些船隻期滿一年半載了,都沒有重新註冊去,照樣掛著外國小旗忽悠來忽悠去。本來就是唬人的,所以能唬就行,重新註冊不得交費嘛,所以大家能拖就拖。
問題是中國千總梁國定沒想那麼多,聽人舉報,亞羅號上有水手是匪,就直接登船去捉拿了。船長肯尼迪制止他拿匪,不成,遂向廈門領事兼廣州代辦領事巴夏禮報案。巴夏禮一聽,認為中國官員太荒唐:第一,這船是在香港註冊的,理論上是英國船,享受英國保護;第二,即使船上有中國嫌犯,按照中英《虎門條約》,華官也得照會英官,不能隨便捉拿。於是他跑到事發地,要求梁國定按條約執行,把嫌犯帶到領事館去審訊,審訊確實後由英方引渡給中國。梁國定拒絕了,估計沒有背過中英《虎門條約》的條文。雙方爭執間,巴夏禮捱了梁國定手下人一個嘴巴子。就這麼一個嘴巴子,戰爭的陰雲籠罩到廣州上空了。
BOOK。▲虹橋▲書吧▲
第62節:亞羅號事件,巴夏禮惱了(2)
巴夏禮被蔣孟引先生稱作〃三個促使戰爭爆發的人〃之一。這種說法對錯各半。沒有巴夏禮,第二次鴉片戰爭也會發生;有了巴夏禮,戰爭發生的細節就具有了巴氏風格。
巴夏禮,1841年,13歲的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澳門謀生,依靠兩個姐姐生活。14歲時,由於會了一點中國話而做了子承父業的英國翻譯小馬禮遜的童僕。小馬禮遜很喜歡小巴夏禮,中英談判中,把他介紹給了中國欽差耆英。耆英也非常喜歡巴夏禮。按巴夏禮自己的說法,耆英喜歡他的規矩,並且給他糖果吃。說真的,看到這麼一個小中國通,一口流利的中文,任誰也會喜歡他的。甚至有傳言,比如當時廣東南海縣令華廷傑就說巴夏禮是耆英的乾兒子。
這個傳言我們就不要採信了,耆英已經跟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侵華全權公使璞鼎查做了乾親家,給人家兒子做了乾爹,再給巴夏禮做乾爹,人家耆英一世清名就全完了,給洋鬼子做爹,多麼沒有民族氣節啊。
但是這個巴夏禮卻不能小看,他在中國的國土上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