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上很是讓人震驚的事情。
最最有趣的是,席間兩人談話聊天的時候,顧齡還將家中直系小輩全都叫了出來,指著林甫說,這便是我近來經常與你們提起的國士,吾之小友林甫,你們要好好地向他學,若是沒有出息以後便去投奔他,也可成就一番事業。
說得林甫是滿臉通紅一陣尷尬。這簡直就是此間世界版本的“別人家的孩子”嘛!
前世的時候,林甫也不知道多少次聽自己父母說這種話,人家怎麼考第一名,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就能上985,就連別人家的孩子貪玩都是有道理的。不想這天道好輪迴,風水輪流轉,我林甫來到此間的世界竟然成了一州總督眼裡的“別人家的孩子”。
顧齡在席間很是盡興,哈哈大笑道,“徐州按察僉事趙澗還不肯聽從老夫的建議點你為解元。說你年輕氣盛,還未加冠就得此殊榮必定心念動搖,沉不下心來做學問,萬萬不可如此。”
林甫一愣,完全沒想到還有這等內幕,想起前世傷仲永的故事,便說,”趙大人的擔憂也不無道理。“
顧齡大手一揮,”你莫要如此拘謹,他趙澗分明是杞人憂天。你那篇《過商論》又不是什麼詩賦,短短百字之間將整個天下的弊病都看得清清楚楚說得明明白白,有怎麼可能會因為自己一點小小的成就得意忘形?“
林甫聞言頓時有些臉紅,自己得了解元的確沾沾自喜了好一陣子,還破天荒地放了自己一天假。而今席間顧大人這麼抬舉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接話,只好連忙低頭喝茶,假裝沒有聽到。
第四十章 打算
曾經的人才選拔的制度幾經變化,由世襲制,察舉制,九品公正制漸漸演化改善,最終,可以自由報考的科舉制度的出現,結束了貴族階層對於仕途的壟斷。這種唯才是舉不問出生的選拔方式,一直沿用到二十一世紀。
中考,高考制度在本質上和科舉的精神沒有任何區別,都是在根本上忽略參與者的出生,忽略參與者的年齡,忽略一切與參與者本身才能並無直接聯絡的條件,單純的以考生在考題上展現出來的才能予以錄取。當然了,封建時期的科舉制度不論是在前世還是在此間的世界,都仍舊具有侷限性,那就是並不接受女性參與科考。
科舉考試幾乎可以說是此間寒門學子透過自身努力完成階級遷移的唯一途徑。會試按慣例三年一次,前些年由於人才的缺乏,周文皇於周曆初幾年曾加試過兩次,時至周曆十年的時候已經恢復如初。
林甫有仔細想過要不要做文抄公的事情,最終還是在前輩大家們精彩絕倫的詩文下臣服了。心中安慰自己道,仕途是大事,怎可為了心中一些小情緒而放棄這麼一個大外掛呢?
只要不到處寫詩裝逼就算不得濫用,林甫在科場上如此安慰自己道,然後便提筆寫下了那篇過商論。
這實在是形勢比人強,如今朝中科場糜爛,眾所周知。自己若不拿出點前世的瑰寶來,還真保不齊就名落孫山了。
不過周皇朝的科舉風氣雖然很是不好,但其實可以理解。
因為這是一個權利交接的過程。手握兵權的功臣派作為開國以來最大的權貴派系,這些人的手裡握著過大的權利一不利於國家的安全,二不利於國家的治理。所以對於這些功臣派力量的削弱是每個開國皇帝都需要做的事情。
而周皇朝的開國功臣派除了自家培養文人才子之外,也透過籠絡寒門士子,給予他們一個更好的平臺和機會,來籠絡原本不屬於任何一方的有才之人。
自己利用資源推薦寒門士子,待得這些士子取得了一定的官職品級和政治地位之後,就化為了自己派系的政治力量。
從理論上講,這種交易其實是互惠互利的,因為士族階層推薦的寒門學子總不至於太差,否則的話他們就無利可圖了。
察舉制又或者說舉薦,本身就是這個作用原理。但是當今時期的周,掌權階層大多是戰功赫赫的軍隊系統居多,他們家族派系內現在年輕的小輩由於家族一直隨軍爭戰的原因,文治的底子並不好。
可當今的時局是重文輕武,國無戰事,走武這一條道路難以晉升。走文道,經史子集的底子又不夠過關,自然只有遞條子走後門一條路可以走了。
說到底籠絡來的寒門士子總是沒有自家的直系血親來的放心來的靠譜,林甫前世也看到過很多被舉薦上來的寒門士子鐵面無私,對舉薦的權貴絲毫不包庇幫襯的千古佳話,所以從百分比上講,當今周皇朝的科舉中的權貴推薦,舉“賢”不避親的十有六七,真正有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