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1部分

劉協敲了敲桌面,他意識到自己遭遇到了瀛州初步統一的階段,雖然這種統一的基礎是薄弱的,但直接從淮安出兵邪馬臺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無論是海潮上還是季風的角度上來說,都是不可取的,而從遼州釜山港出發,首先平定小國斯馬國,然後消滅大和政權,其後在滅掉邪馬臺才是最佳選擇。

現在的瀛州到底有多少人口和軍力呢,劉協繼續翻看著軍機院提供的情報,雖然其中沒有詳細記載瀛州的人口,但大和政權有部落七十有餘,每部落有民萬餘或數千,而邪馬臺的部落則有三十有餘,每部落民皆有萬者;這些百餘個部落也就是史書中所說的國百餘的出處,其實就是一些部落。

這就讓劉協心中多少有些擔心和驚喜,擔心的是竟然能有百萬的人口,斯馬國和伊都國其實不過是比較大的部落而已,各自有民數萬;驚喜地是有百萬人口就可以解決非常多的問題,首先是大漢女子匱乏的問題,其次就勞動力的問題,如果能夠湊足三十萬奴工,或許也是非常不錯的事情。

除此之外,在北海道還有蝦夷(阿依努族)本地土著,這些人中大約也可以抽調十萬奴工,有了這些人口,至少北方各種水利灌溉建設工程就可以解決,而且瀛州是羅馬混凝土的一個不錯的產地。

事實證明羅馬式的混凝土在建築中的貼上效果要強的多,比傳統大漢的灌漿要好多了,但和羅馬帝國不一樣,大漢帝國缺乏火山,沒有火山灰就不能大量使用羅馬混凝土,目前帝國所用的混凝土大多是從遼州的長白山一帶呼叫的,而瀛州平定之後,就可以確保這些混凝土大規模的出觀,此外還可以用河沙彌補缺乏的部分。

由於缺乏大規模的登陸作戰部隊,孫堅的徵東軍也臨時調往淮安。二十五萬大軍從淮安出發經山浦島(今濟州島)補給,抵達釜山港,在釜山進行補給。

華夏十三年夏末,遼州海峽風浪終於平靜下來。徐庶正式指揮大軍進入瀛州,在東瀛登陸,在登陸處定地名為南渡縣(今日本長門縣)。數日後遭遇斯馬國,三日內悉數俘虜當地夷民,各商軍隨後而至,在徐庶的允許下,商軍開始以萬人為營,向各處征伐。

大和政權在喪失三個部落之後,開始集中全民反擊,在東姬縣(今神戶)荊州武威集商社五萬丹陽商軍、文聘三萬鎮東軍、陸遜的兩萬青州駐防騎兵團(原定北軍)遭遇,在陸遜指揮下,十萬大軍分三路逼進大和部落民兵。殺兩萬餘,俘者過五萬。

到了東初,徐庶已經將馬斯國和大和政權撲滅。考慮到商社需要傭工,戰爭中徐庶也極力避免人口損亡。消滅大和政權之後,主要的六家集商社都各自得到了五萬左右的傭工。

劉協也開始著手進行瀛州規劃,根據軍機不斷傳來的詳細地圖,將瀛州分為北海道、東瀛(今本州島)、四國和西瀛(今九州)、北瀛(今庫葉島)五郡。後考慮東瀛郡過大,分設東姬郡(今日本廣島、神戶、京都一帶)和東瀛郡(今本州島東部東京、東北一帶),在東瀛郡的東瀛平原設東寧城。

各商軍在東姬郡和東瀛郡到處沿海建城和港口,在內陸平原之地開發良田,讓部分本地奴工耕種。而大部分本地奴工則運到東姬郡,準備在開春後運入渤海灣,參與大漢北部建設。

雖然其間卑彌呼派使臣前去拜見徐庶,表示願意稱臣,卻被徐庶拒絕。

劉協也從揚州抽調了二十萬青年壯士前往淮安,準備讓漢人開發瀛州,徹底將瀛州劃入大漢帝國版圖。並讓徐庶通知各家集商社只留部分中青年在當地參與本地建設,其餘壯年勞動力必須運送到大漢京都,參與京都和北部建設,女性可以根據年齡,部分運回大漢,留部分為移遷過去的漢人妻妾。

瀛州的本地土著是大漢帝國各集商社第一次大規模吸納奴工,也使各集商社備嘗甜味,拉開了大漢帝國以集商社為代表,在此後數百年間不斷征伐海外補充勞動力的戰爭。

留在襄陽的劉協是沒有見到那一幕幕,但他知道這種奴役的殘忍性,可是又能有什麼辦法,每個帝國的壯大過程中,奴隸工都是一個重要資助力量,想不斷擴大戰果就必須使國內民眾壓力減輕,那麼使用奴隸工就是唯一的選擇。

在劉協的心中,這些到底是北海道的蝦夷人還是大和人,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在他的心中,感興趣的就是數字,到底有多少青壯年勞動力才是最重要的。

但有一點同樣很重要,就是這些奴工能活多久,在他們面前,不僅有北方正在興建的二十多個水利工程、天京城建設、黃河治理工程,還有漠北的碉堡工程,在這些工程完